黄金时代作品欣赏

当文学鉴赏家们挣脱了思想的束缚,发现《黄金时代》是知青文学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文本。王小波能够在对文革的执迷不悟的反思中从理论上看透现实背后的存在,进而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中体悟到生命和政治的永恒,其叙事的独特魅力在带有性的文本建构中更加彰显。这种诗意的叙事策略使他的小说对知青文学的经典文本具有了结构意义。

对性的铺天盖地的描写,是黄金时代最独特的地方之一。因为这些大胆的话,小说的出版遇到了许多波折。王小波曾说:这本书有很多地方写性,不仅容易招来非议,而且有媚俗之嫌。不知道为什么,就写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样写并不是为了招来一些非议,也不是为了媚俗,而是为了回顾过去的时代。众所周知,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非性时代。在非性时代,性将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云:‘食色也。’想爱吃是人性的一部分,得不到就会成为人性的障碍。“性是男女之间基于人的本能的一种交流,使人得到特别强烈的、愉悦的生理和精神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性之间的和谐,性文明的建立,取决于人类在多大程度上珍惜和创造一个成熟健全的性生活情境和发展机制。

小说让读者了解了非性时代带来的束缚,同时也以平实的口吻表现了人们对性的真诚渴望,试图说服和引导大众对性的健康认知,这是对禁欲时期人们现实快感的还原,也是现代人对快感的酣畅淋漓的表达。王小波作品中的性和以往文学中的性有很大不同。他既不同于劳伦斯把性描写为美,也不同于《金瓶梅》把性描写为丑,目的是警示世人,劝善戒恶。他作品中的性就像生命本身,健康而干净,既有活力又有宁静。

黄金时代还原了文革时期荒谬的社会现象。说到荒诞,我们很容易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找到踪迹,比如卡夫卡、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当时,荒诞在中国也是存在的,但在“集体遗忘”的氛围下,没有多少作家敢于或愿意去揭露它,王小波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写作以一针见血的迅猛势头,让被普通人甚至一些学者刻意“神秘化”的荒诞现象赤裸裸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比如,当人们把道德和风格作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大规模声讨陈清扬的时候,不去探究判断的标准,而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基于自己的立场主观臆断罪行,空降到自以为是的靶子上,大家都习惯了这种不加反省的情况。王小波的小说,作为坚持真理的一方,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到,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道德底线早已跌至最低点,人们以评判他人空洞的罪行,然后彰显自己的高尚为乐。如此令人发指的丑恶行为,在作家的笔锐身上是很难看到的,《黄金时代》是少有的展现时代荒谬真相的作品。根据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黄金时代》中倒叙和插叙的混合编排可以看作是作品看似混乱的“前景”。在“前景”中,过去的故事和后来的故事同时交错,时间顺序颠倒,空间转换极其频繁。此外,有时模糊的时间场景增加了“调性”的模糊性,叙事层次非常复杂,令人困惑,眼花缭乱。而“中间场景”是介于“前景”和“背景”之间的结构层。文革和90年代这两条时间线索,就像两个大的结构和声学骨架,支撑起一条完整的结构线。在申克分析法中,支撑一条结构线的两个结构和声骨架是连续的,第一个和声骨架中的结束和弦也是第二个和声骨架中的开始和弦。这里虽然借用了这个理论,但《黄金时代》的不同之处在于,两条结构性的相声骨架(两条时间线索)并不是连续的、顺序的,而是以交错、跳跃或延续的方式支撑着整个结构线(整个故事)。“背景”被一种深层的逻辑力量所控制,使整部作品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机整体。每一章、每一部分都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却以内在的结构张力和控制力充分表达了作者自由、独立、真诚、丰富的个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