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虚无

存在即虚无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推导出人的绝对自由。

萨特最有创见、也是最精彩的观点,就是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最终推出了“人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建立在强大能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建立在最根本的虚无之上。可以说,把存在的概念削减到最低限度,让我们看到了最坚不可摧的自由。

他说,人的存在结构就像是一个空洞的容器,最初,我们只有“存在”这个容器本身,容器之中是虚无,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这个本质是可以变化的。就好像一个杯子里只有倒进了什么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一杯水、一杯酒、一杯牛奶或者一杯咖啡;人也是这样,只有填充进了什么东西,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这就是“存在就是虚无”这句名言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