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读《诗经·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长啸:“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它的溯源恐怕就是《诗经·二子乘舟》。

烟涛微茫的江面上,二人乘舟随波飘扬,“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渐行渐远,直至消逝不见,不知所止,不知所终。虽不见二人及小舟,但心中始终在牵挂着:“中心养养”,“不瑕有害”。有忧愁,愿平安。

《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争相为死”,这是触目惊心的词语。生命诚可贵,在广博大自然中,人的生命何其脆弱,“渺沧海之一粟”,人的本性是畏惧死亡的,因为知道生命何其珍贵的。固然,每个人都极其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然而,人又是会思想的苇草,会思想、愿思想的人们更加明白,生命价值远远重于生命本身,为何活以及如何活远远重于活着本身。行尸走肉般地活着,会让拥有独立思想的人不齿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先儒孟子坚定做出选择,《二子乘舟》的兄弟二人亦做出他们的选择。“争相为死”的真实故事是这样的:“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

茫茫江面,会遇到很多未知的风雨,漫漫人生,也会遭逢更多的波折。尤其是面对死亡,他二人都不愿独自苟活于人世。二子同舟,风雨同行,生死相依,相待以礼,至死不渝,***为兄弟情义,远重于生命,又有何惧。

寄托人们深挚思念的诗歌,不会出现二人生命的消逝,人们不忍。在更多人心中,他二人都远行离开,前往没有风雨的地方,他们都会平安无恙的。这是思念祝福的力量,更是诗歌的美好。

诗歌与音乐本是相通的,《二子乘舟》必定是幽怨而悠远,深挚而有力的乐曲,有着生命搏动的节奏,让人感动,难以忘怀。诗歌也与绘画相通,《二子乘舟》天地间,只一舟、二人,别无他物,“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尽的留白,又是无尽的思考。

或许,二人不再是兄弟,而是父母儿女,而是夫妻,而是同窗、战友,也或许是两个家庭,两个团队,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双方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但在风雨波折前,他们都是一体的,不分彼此。总之,这是人间大义,更是人间大情。

也或许,在你的解读中,《二子乘舟》并没有两个人,只有一人,不过是两个自我,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本体的矛盾双方。不过,在天地间,在那一瞬间,互相理解,达成***识,“相与枕藉乎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