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兵变是怎么一回事
晋阳兵变的中心任务,是以武力廓清入关通道,据长安以号令天下,征伐四方。在晋阳兵变的全部军事活动中,李建成都是主要指挥者之一,可说是无役不与。
1。攻取西河。正当李渊紧锣密鼓图谋起兵之际,西河郡丞高德儒明确表示了抵制态度。西河郡恰处李渊南下通道上,地理位置重要,故拔掉西河,势不可免。
作为兵变之始的西河首战,影响之大,如李渊所说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李渊命建成、世民率众取之。唯因事关重大,故李渊不无忧悸,大军出征之日,李渊对建成兄弟叮嘱不一:尔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观尔所为......咸宜勉力,建成兄弟誓示于父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家国之事,忠孝在焉。故从严令,事须称旨。如或有违,请先军法。建成等受命后,鉴于义师初会,未经讲阅,特以军法为言,故三军闻者,人皆自肃,兵向西河。途中,建成兄弟一同义士,等其甘苦,齐其休息。风尘警急,身即前行。严饧军纪,民间近道果菜以上,非买不食。义士有窃取者,即遣求主为还价,亦不诘所窃之人。路左有长老或进蔬食壶浆者,重伤其意,非***所见军人等同分,未尝独受...颇虑前人有限,遂为终日不食以谢之。由此将士见而感悦,人百其勇,兵临西河城下,建成兄弟释甲便服,亲往喻之,城外欲入城,人无问男女小大,并皆放入城内。既见义军宽容至此,咸思奔赴。西河城旋被攻克。除郡丞高德儒执迷不反被斩外,不戮一人,秋毫不犯,往还九日,西河遂定。如此神速,大出李渊望外,自信地说: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西河首战,充分展示了李建成良好的政治素养与军事素养及出众才略。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李渊对建成的信赖与倚重,而且坚定了李渊志在成功的决心,是日,即定入关之策,同时组建起兵组织机构文武职员,随才诠用,为晋阳兵变启了良好开端。
2。取霍邑,斩宋老生,西河首捷,加快了李渊起兵步伐。当月分别封李建成,李世民为陇西公、敦煌公,分别任命二人为左、右领军大都督。次月誓师太原,正式起兵,宣称此举旨在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放后主于江都,复先帝之鸿绩。固配天于圜寝,存司牧于苍生,檄喻郡县,以示天下。
李渊起兵消息传至长安,留守代王杨侑急遣晓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拒守霍邑,又命大将屈突通将数万余人据河东,与宋老生构成犄角之势,以遏李渊入关。李建成等统义师3万沿汾河东岸南下,617年7月壬戌抵灵石县贾胡堡,霖雨甚,遂扎营于此。不意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大军一时难发,李渊乃命沈叔安等间遣赢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霁。但久雨、乏粮,军心浮动。同时,刘文静使藩未归,突厥兵马未至,军中遂起流言,云:突厥与武周南入,乘虚掩袭太原。李渊即召文武将佐相商,裴寂等以为: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渊也自觉得以天赞我言,应无此势。以人事见机而发,无有不为。此行遣吾当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来之理,似有北还之意。对此建成,世民慷慨陈辞: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附,内实相猜。突厥必欲远离太原,宁肯近亡马邑,武周悉其此势,必未同谋;又朝廷既闻唐国举兵,忧虞不暇,京都留守,特畏义旗,所以骁将精兵,鳞次在近;今若却还,诸军不知其故,更相恐动,必有变生,营之内外,皆为_敌;于是突厥、武周不谋同至;老生、屈突通追奔竟来;进阙图南,退穷自北。还无所入,往无所之。畏溺先沉,近于斯矣。且今来禾菽被野,人马无忧,坐足有粮,行即得众。李密志于仓米,未遑远略;老生轻躁,破之不疑。定业取威,在兹一决。诸人保家爱命,所谓言之者也。儿等捐躯力战,可谓行之者也。耕织自有其人,请无他间。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建成兄弟的条分缕析及志在必胜的决心,使李渊大悟,表示尔谋得之,吾其决矣...懦失之徒,几败乃公事耳。从而避免了前功尽弃的灾难。正是艰危处方见英雄本色。
嗣后,雨停、粮至,李渊立即着手曝行装,整铠仗等进军准备工作。8月辛已,大军离驻地,取傍山道向50里外的霍邑城进发。在李渊部署下,建成、世民分领左右军,屯守霍邑城东、南门。二人指挥诸军与守城宋老生军展开激烈拚杀,数里之间,血流蔽地,僵尸相枕。历经数时辰鏖战,下霍邑城,斩宋老生。
霍邑之役,是义师入关途中艰苦重要的一战。攻克霍邑,即打通了入关门户,为李渊顺利进据关中,铺平了道路。
3。屯永丰仓,扼渡关。克霍邑后,李渊乘胜向西南挺进,直指河东。河东时为屈突通坚守。屈突通乃隋名将多有战功,效忠隋室。河东城高甚峻,不可易攻,屈突通又婴城善为捍御,李渊在初试攻城中已有体验,故一时难下。于是随行将佐对下一步行动产生分歧:以裴寂为代表认为: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主张先克河东,然后西上。而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李世民则以为,若淹留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主张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取之若振槁叶...屈突通...不足为虑。另者。关中最大一支农民起义领袖孙华、冯翊太守萧造,华阴县令李孝常及京兆诸县亦多遣使请降。李渊综合裴、李意见及新近出现的情况后,确定了留偏师围攻河东,主力大军西进的战略方针。
617年9月,李渊率军渡过黄河,进驻位于朝邑的长春宫,随即部署进取长安事宜。经深思熟虑,决定由李建成、王长谐、姜宝谊、宝琮、窦轨统诸军数万人屯永丰仓,守潼关以备东方兵,刘文静等受其节度;由李世民统军数万沿渭北西向迂回长安。
李建成屯军永丰仓,扼守潼关,意在保证西进大军无后顾之忧并有充分的后勤补给。果然在屈突通闻讯李渊济河入关后,急命尧君素为河东通守,守蒲坂,自领3万人直驱长安,遭刘文静有力阻遏未遂,无奈投依戌守潼关的隋将刘纲,而王长谐则先引兵袭斩刘纲于南城,屈突通只得退保北城,从而粉碎了屈突通入关援守长安的企图,有力侧应了西进大军的战略行动,进而为攻取长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攻取长安。617年9月,李世民率刘弘基、长孙顺德、杨毛等诸军数万人奉命西进,迂回长安,李世民挥师经高陵,泾阳、武功、周至、·县诸县,莫不风驰草靡,裹粮卷甲,唯命是从;与李渊女儿平阳公主会师渭北,使李世民辖军骤增至13万。在周至,世民遣使请李渊期日赴京。李渊分析了河东形势,认为屈突通东行不可,西归无路...不可为虞命李建成量简仓上精兵,自新丰道直驱长安。10月,建成、世民两路大军会师长安城下,兵力达20万。在李渊统一指挥下,李建成、李世民分别负责从东、南与西、北四个方向攻城,对长安城构成四面合围之势。攻城诸军各于所部营分角,修攻战之具。云梯竟耸,楼幢争高。10月11日,军头雷永吉率先攻入城内,守城之人分崩,随之城破。李渊即命建成、世民率所统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军人勿杂,勿相惊恐,长安城内吏民安堵,秩序井然。至此,晋阳兵变基本结束。李渊的定鼎长安,抚靖三秦,统一全国的战略构想,由此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晋阳兵变始自617年7月太原誓师起兵,终至10月进据长安,前后仅百余日,可谓神速。所谓兵起晋阳远定秦雍,有余日间,廓清帝宅,今古代兴,膺斯拨乱,若兹之举,如兹之速,载籍以来,未之前闻。毫无疑问,这固然与李渊的卓越领导和精心组织密不可分,而李建成等创造性地贯彻李渊的战略意图,出色完成李渊所交给的各项任务,则对兵变成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整个兵变过程,是对李建成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第一,反映了李建成杰出的组织才能,这从兵变前的准备和策划工作中可以看出;第二,反映了李建成的足智多谋与良好政治素养。兵变中,李渊每逢机要或难断之事,必要征询李建成,而建成多有良策高见以及挥师入关过程中的运筹谋划,都显示了建成的足智多谋。而礼贤下士,抚恤百姓,严明军纪,禁忌掳掠,表明了李建成良好的政治素养;第三,体现了李建成良好的军事素养。挺进关中过程中,李建成纵横战阵,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作为独当一面的统帅,他严于治军,善于驭众,巧于运筹,挥师攻城掠地,屡建战功,是一位具备良好军事素养,能征善战,前途无量的优秀将领。值得指出:随着李渊登基及建成被确定为储君——太子,特殊的身份、环境和使命,从事实上终结了其短暂戎旅生涯。此后虽有征讨,或属偶然,或事出跷蹊,其军事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使本可造就成为未来的军事家的李建成过早夭折。唯此,方为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提供了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和绝好机会,为李世民在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捞取了一笔丰厚、其码的资本。相应李建成则失去了角逐的有效法码,以至皇位与性命俱丧。因此说,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一定,其悲剧结局亦随之铸定。
总之,晋阳兵变是对李建成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作为这场惊心动魄的重大政治、军事事变主要角色的李建成,不仅经受住了考验和锻炼,而且为尔后协助李渊剪除群雄,统一全国,创订规制积累了丰富而又必须的政治军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