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对研究有意义吗?这是什么?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以“微”字开头的快餐文化都格外受到大众的青睐。然而,这样的“快餐”并不是没有营养,而是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微电影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总编辑李野萍。她说,与传统文学相比,微电影有着和微小说一样的效果,创作门槛低,传播平台多,传播时效快。对于微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意和精细度,“有趣”比“有意义”更重要。

微小说可以为微电影提供大量的内容、故事和创作资源。

如今无论是网络还是书籍,微小说早已跃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上,越来越受欢迎。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微小说发展很快?是否更接近微电影的创作来源?对此,李野萍表示,其实不仅仅是微聊、微电影,很多以微开头的文化品类比如微游戏、微娱乐、微博、微信都特别受欢迎。说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也不为过。我认为“微小说”之所以受到人们尤其是网民的欢迎,主要原因是它本身具有的快捷、自由的特点。快速性是指快速创造,快速传播。自由是指除字数(140字)外,各方面都没有限制,基本属于零门槛,读者可以即时与读者自由互动。“李野萍说,读者(更准确地说是粉丝)可以在第一时间自由阅读、评论、转发或分享,而这种优势恰恰是。

李野萍说,这些特点很大一部分也是微电影所拥有的。“首先,两者兴起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有网络数字媒体技术支撑的。此外,两者都具有创作门槛低、传播平台多、传播时效快、制作量大等特点。”至于微小说和微电影的关系,李野萍认为可以比喻为传统文学对传统电影的帮助。一般来说,微小说可以为微电影提供大量的内容资源、故事资源和创作资源。

“短”对于微电影来说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微电影擅长短小精悍,但再短也要表达一个完整的东西。与传统电影相比,很多人认为语言需要适当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创作者的主题。记者了解到,在内容和题材上,其实传统电影所能包含和表达的,都可以是微电影的内容。但由于微电影的传播方式和观看方式相对于传统电影发生了变化,其表达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而且“短”对于微电影来说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在短时间内讲出一个合理的故事,表达出一个完整的主题,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就目前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微电影来说,我觉得本质远没有做好。因此,在影视语言上真正做到‘精准’应该是微电影创作的重中之重:比如如何把单个故事或单个故事讲得精彩,如何把单个主题表达得生动贴切,如何快速展开叙事冲突,如何保证镜头语言简洁凝练,如何运用特写叙事。”李野萍说,“而且,我觉得创意,微电影的生命,对于微电影来说,‘有趣’比‘有意义’更重要。总之,在剧本创作和语言方面,最重要的是创意和手腕。”

纯为微电影创作的剧本少于山东文学或能发表优秀的微电影剧本。

在微电影剧本创作来源方面,李野萍告诉记者,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看,她所知道的相关微电影创作,大多以网上流传的视频和各类微电影大赛中创作者提交的参赛作品为主。大多是先拟一个短篇故事大纲,然后边拍边展开甚至修改,直到最后完成。“专门为微电影创作的剧本数量很少,这是真正精彩好看的微电影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俗话说,剧本是一部剧的基础,微电影也应该如此。”

记者了解到,《山东文学》自1950出版以来,出版了一大批作家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代表山东文化形象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新“文学大军”的坚实阵地。那么,山东文学有没有可能也出版优秀的微电影剧本呢?作为主编,李野萍说,鲁文学一直出版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自她2010年8月担任主编以来,山东文学从未发表过剧本创作。“这主要是因为它是月刊,篇幅有限。即使剧本是微电影剧本,相对来说,文字容量也会更多,编排版面也比较困难。不过我在想,以后的下半月能不能拿出一定的版面来发表优秀的微电影剧本,不过这个需要杂志社集体讨论研究后决定。”

山东微电影发展如火如荼。坚持创作微电影很重要。

说起山东微电影目前的发展,李野萍用四个字形容:如火如荼。她说,微电影最早是在省内高校流行的。时至今日,很多机构或企业部门甚至小视频公司都在拍摄不同类型的微电影,包括故事片、广告、宣传片等。许多单位也举办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微电影比赛,如山东商报和王璐都成功举办了此类比赛,不仅扩大了微电影的影响力,也有效激发了广大微电影创作者的热情。“像这次‘美丽山东’首届微电影创作大赛,相信会给广大微电影创作者,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和草根创作阶层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是好事。可以预见,山东会涌现出更多的微电影精品。”

同时,李野萍通过这个网站向广大微电影创作者和草根导演提出期望:“我特别想对一些青年创作者说: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微电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一开始肯定会有很多困难,但重要的是坚持下去。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有创造力,就一定能成功。”

从理论上讲,现在的电影电视节目所能涉及的内容,都可能是微电影的话题内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上述传统电影、电视剧的内容和形式并不能翻译成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这是由新媒体的观众观看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决定的。

俗话说:长文是好作品;短文难存。在“移动”、“超短时”、“休闲”的消费模式下,什么样的“微电影”会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甚至付费下载?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有趣的故事推送内容”——“有趣”比“有意义”更重要!在如今的娱乐时代,人们主动追求快乐和愉悦,把握“幸福指数”主动权的感性诉求比以前强烈多了!这就需要极具创意的剧本和创意人员的建设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剧本”和“剪辑”是重要的核心。

“有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内容桥梁”——在极限时空里,“神秘”、“包袱”、“抖包袱”的底层素材设计比画面、色彩、名家更重要!故事的卖点——情节的展开——矛盾冲突的处理——大结局的设计,这些环节的创意设计和处理都需要有别于传统的方法。“电影快餐”时代的到来,要求微电影提供者在快餐的“包装”设计上,要有不同传统方式的创意组合。

“互动参与我就停不下来”——“形式”比“营养”更重要!如何引起观众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参与”或“掌控”,并“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是微电影营销能否有“商业价值”的关键。如何参与比参与什么重要得多。就互动性而言,观众的转发推送,续集还是剧集的加入,甚至演员和奖项的选择,都是互动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微电影的研究意义是肯定的,具体的研究意义可以从上面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