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余生:有饭吃、有人等、有娃笑、有家回
知乎上曾有人讨论:“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
有个高赞回答说:“所有的努力,只为寻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可,幸福究竟是什么?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各有答案。
而林语堂先生关于幸福的解释,堪称精辟,他说:
年轻时,不懂生活真谛,对此总不以为意,而今人到中年才发现,我们终其一生寻寻觅觅的幸福,不过就是一家人的温暖和美。
睡在自家床上:一分一秒皆自在
早晨刚起床,就看到同事发的一条朋友圈:“乡下老家的床,治愈了我凌晨三点‘数绵羊’的病!”
配图,是一张阳光下她的自拍照,温暖而宁静。
我心里顿时涌过一股暖流,连忙点开评论,输入了两个抱抱的表情,发自内心的希望她早日康复归来。
同事与我同龄,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原本平顺安宁的家庭,在婆婆去年查出宫颈癌后一切都变了。面对巨额治疗费用,她和老公卖掉了自己的三居室,转而申请了单位提供的廉租房。
她常说自己苦点累点没关系,关键是上对不起婆婆,下对不起孩子:效能好的进口药用不起,孩子的外教课也买不起……
重压之下,她半年前就严重失眠了,整夜整夜的睡不着,几次就医却收效甚微。
前几天,她觉得自己实在熬不住了,便调了公休,回乡下老家去了。
她说:“睡在自家的床上,我再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居然一觉睡到天明了。”
是啊,睡在自家的床上,是居无定所后的踏实自在,是风雨飘摇之后的艳阳高照。
就如冯骥才先生所说的:
他在《灵魂的巢》里写道:
那时反动派抄家,他们一家像过街老鼠一样,被人一边喊打,一边轰赶。东逃西窜,搬了十多次家。在反动派被打倒后,他喜欢在夜间回家,因为只要看到家中亮着灯的窗子,他就感到了静谧和安详。
无论在战争年代亦或和平盛世,家,永远都是我们的牵挂与归宿,既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有家,才有爱。
吃父母做的饭菜:一粥一菜皆是爱
梁秋实说:“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都是最好吃的。”
儿时,我一度觉得梁秋实是错的,比如我妈妈做的菜就很难吃:我喜欢吃的菜她不喜欢吃,而她觉得有营养的菜肴却入不了我的口。
比如,我觉得糖醋排骨最好吃,而她却觉得排骨要炖汤才有营养;我觉得鲫鱼清蒸很美味,她却总以鱼刺危险拒绝我……
后来上了寄宿制中学,离家比较远,我暗自窃喜想吃啥就去食堂打,再不用因为想吃的菜而跟妈妈吵嘴了。
也是从那时起,妈妈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每逢我回家,总会提前备好那些她昔日里认为“营养不好”的菜品。
再后来,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回家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曾经稀松寻常的事,如今却那么弥足珍贵。
我不知道余生还能吃多少顿父母做的饭菜,但每逢节假日回家,爸妈不仅会做我喜欢吃的菜,就连先生和儿子喜欢的菜品,也一应俱全,摆到了桌上。
看到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老两口也随之笑逐颜开。
为人父母后,我才逐步体会到了妈妈的苦心:
无论是儿时不让我吃的菜,还是远离家乡后“讨好”我的菜,一蔬一菜皆是满腔疼爱。
我相信,父母之外,再无一人,爱我如生命。
就如《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
林语堂先生曾说,他母亲做的猪肝面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食物。因为碗里盛的不仅是面,更是家人之间的爱。
因为母亲深爱父亲,所以总会在父亲外出布道回家后,给他做一碗猪肝面补身子;而父亲,因为深爱儿子,所以总是吃几口就让给了林语堂。
父母饭菜的味道,是爱的味道。
父母在,家就在。
听爱人讲情话:一言一语皆是情
石田良衣在《十六岁》中写道:
有个能陪我聊聊天的人,比看电视吃饭更重要。比如今天天气不错,我就能对她说,天气不错啊。如果天冷了,我就让她添件衣服。
原以为这不过爱人间最寻常的小事,不足挂齿。
可人到中年才发现,这样简单的小事对很多夫妻来说都已成奢侈。
上周六一大早,结婚不到三年的表妹,哭丧着脸回娘家,嚷嚷着过不下去了,要离婚。
当天下午,妹夫也风尘仆仆尾随而来诉冤屈:我一没出轨二没家暴,赚的钱悉数上交,没有婆媳烦恼,没有养家压力,我这是哪里对不起她了?
表妹始终憋着火,一言不发。
后来被逼急了,才对妹夫大声嚷嚷:
在妹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表妹才同意再给他一次机会。
恋爱时的甜言蜜语容易,婚姻数载时的家常废话却很难。
知乎上有个问题说:你感到最绝望的一刻是什么?
有个匿名回答很催泪,她说:
夫妻夜话,家里长短解相思,你应我和排忧愁。
在灯火明灭、夜深人静之时,与爱人躺在床上窃窃私语,那将是一天最美的时光。
因为爱人的“情话”,就是寒冬里的暖风,能吹散一切烦恼。
跟孩子做游戏:一笑一闹皆欢喜
如果说厨房的烟火、枕边的私语和客厅的笑声还觉幸福不够满,那一定就是少了大人陪着孩子玩的嬉闹声。
杨绛在《我们仨》中,记载了这样一些趣事:
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
阿圆小时候常说:
有一次,阿圆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钟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我一顿训斥,不敢再画。
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
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却百玩不厌。
与孩子一起嬉闹、一起成长,不仅是父母无法推辞的事业,也是让自己获得心安的不二法宝。
试想一下,妈妈在厨房里洗锅刷碗,爸爸在客厅里给孩子当马骑,孩子的“驾驾”声,伴随着爸爸的喘息声,厨房里也定会发出妈妈的“咯咯”声吧!
而当爸爸在客厅拖地,妈妈在书房里陪孩子讲故事。
童话故事好美啊,太空好神秘啊,孩子的惊呼声伴随着妈妈温婉的故事声,客厅里的爸爸是否也会嘴角上扬,哼着小曲把家务揽?
无论生活多苦,孩子的一声“爸妈”就足以抚平我们心中的疲劳;
无论未来有多难,只要孩子在,我们就有了抗击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陪孩子玩游戏,既快乐了孩子也温暖了自己。
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孩子在闹,他在笑,而你敷着面膜把嘴翘。
大文豪萧伯纳说:
寥寥数语,揭家之伟大。
我们要有多幸福,才能在而立之年后还尽享父母的庇护,像个孩子般饿了渴了都呼爹喊妈;
要有多幸运,才能遇到一个陪我立黄昏,问我粥可温,与我风雨兼程的他;又要积攒多少幸运,才能换来那一声声软绵绵的“爸妈”。
家在,人在,爱才在。有家回、有人爱、有事做,才是这一生最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