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三幕剧情概要
场景一:在满清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鱼台茶馆还是一派“繁荣”景象:笼中鸟、算命、卖古玩玉器、玩鼻涕虫、蟋蟀,形形色色的人应有尽有。
年轻精明的店主王利发受到各方照顾。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落: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宦官娶妻,爱国者被捕。
第二幕:民国初年,人民饱受持续内战之苦。北京所有的大茶馆都关门了。只有王掌柜改进了管理,把茶馆的后院变成了出租给大学生的公寓,并在大厅里放了一台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动荡还是蔓延到了茶馆:逃难的人堵住了门,士兵抢走了店主的钱,侦探不时来勒索钱财。
第三幕:又过了30年,已是暮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茶馆。日本投降了,国民党美帝国主义却让人民陷入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者被镇压,流氓特工想占领王掌柜一生苦心经营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两个50年前交的朋友碰巧来了。一个是被清廷逮捕的先生常先生,一个是经商半辈子彻底崩溃的秦先生。三个老人把捡到的纸钱撒了一地,伤心地又哭又笑...只剩下王利发了。他拿起腰带,走进内室,用绳子把自己捆住。
扩展信息“茶馆”简介
1,王利发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鱼台茶馆,继承了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多说好话,多鞠躬。他胆小、自私、聪明、能干、善于交际,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王利发虽然善于社交,善于管理,善于不断改进,却无法抵抗各种反动势力的压迫。就是这样一个善于与世界打交道的小商人,却依然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2、常四爷
常爷爷是旗手,但对腐败的清朝不满,对洋人更是恨之入骨。第一幕,他因说“大清要结束了”而被捕,坐了一年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后来以卖菜为生。他诚实、善良、积极进取,富有正义感。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对抓到他的奸细依然态度强硬,但对忧心忡忡的王利发却给予了及时的帮助。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穷得走投无路,大喊:“我爱我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