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引发了什么战争?
关于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原因,不能只从经济方面去找。就日本海外扩张的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65438年至0868年,明治天皇牧仁即位,开始实行“军事强国”政策,以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明治初年非常流行的“征服朝鲜论”的实质是侵略大陆论。根据近年发现的日军档案,早在1887年,日本总参谋本部就制定了多种侵华计划,其中最著名的是其二局局长小川奈那、景岛乐提出的《清军征服总计划》,其中不仅包括军事占领京、宁等地的作战计划,还特别提出利用胜利之机将中国分割成六块,最终消灭中国。所以日本在1894-1895年发动中日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不能简单归结为经济原因。
日本开战时,国际环境对其相对有利,但不能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事实上,在整个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和英国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日本用巧妙的外交手段,向俄罗斯谎称其出兵留韩是为了维护朝鲜的“独立”,稳住俄罗斯,使其在中日冲突中暂时采取不干涉政策,宁愿坐以待毙,以伺机攫取最大利益。至于英国,为了维护其在远东的既得利益,不愿意打破远东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起初并不支持日本发动战争。于是,日本对英国采取了“打俄罗斯牌”的外交策略。为了防备俄罗斯的战略需要,英国决定通过牺牲中国来满足日本的侵略欲望,开始将远东政策的重心转向日本,对日本急于发动战争的态度由调停转变为默许。
介绍一下战争的背景,中国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甲午战争基本上是中日之间的现代化战争。19世纪40年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这是倡导现代化的第一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左组建福州船政局,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都继承了白菜遗志,成为近代化的实践者。到甲午战争爆发,已经将近30年了。中国现代化的效果如何?甲午战争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可见,中国的失败,在现代化上的失败并没有真正爬起来。
关于战争的进程
战争是如何开始的?一般认为:“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半岛外海不宣而战,袭击了中国南方的运兵船。”这个说法也没错。光绪皇帝的宣战文告说:“突然有许多日本船,趁我不备,向崖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打伤我船。.....争从彼岸,公理显而易见。”其实这里的叙述并不准确,导致误传。据日军波速舰长东乡平八郎7月25日的日记记载:“中午前7时20分,我在丰田海上远远看见清军战船“济源”号和“广益”号,立即下达了战斗命令。七点五十五分打。”这说明战争是由日本海军攻击中国军舰引起的。至于中国向英国租借的运兵船“高升号”号,则于当天9时被日本船只拦截,并于下午6时438+0分沉没。
对历次战役的介绍不能简单看待,要全面,也就是实事求是。虽然中国在整场战争中战败,但清军在一些具体战役中有时会取得胜利,并不是一个“败”字。如马在平阳以南舟桥指挥战斗,聂士诚坚守摩天岭,攻打连山关,伊在辽阳东路用运动战一次又一次消灭敌人,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另一个例子是宋庆,一位70多岁的老兵。他在辽东指挥了几次大战役和攻坚战。每一场战斗,他都会拜访曾经的敌人,冲锋陷阵,在冰天雪地里奔跑。他的士卒觉得自己很勇敢,对敌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消耗他的有生力量。所以日本人还是挺怕宋军的,这些都不是一个“衰”字能概括的。
至于日军旅顺大屠杀的数字,要力求准确。教科书上说:“全城约有2万人被屠杀,但只有36人幸存。”这里说“全市”和两个数字有问题。旅顺城街只有三条街,居民约10000人,死亡2600多人。更多的人死在旅顺城街外的村庄和山里。整个地区死亡人数超过2万。“2万人左右”可以理解为2万人以上,也可以理解为2万人以下,太模糊了。1948,旅顺《重建万中墓地碑文》中说:“死难同胞两万余人。”据笔者考证,这个数字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只有36人幸存”的说法来自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撰写的《日中战争中的国际法》一文,后收录于《国际法研究》一书,1898年伦敦出版,并非第一手材料。所以被卢傲宗光的《失传录》一书引用,所以广为人知。其实也绝不靠谱,所以没必要。
日本通过这场战争掠夺了多少财富?
根据《马关条约》,中国应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还有一个“另约”,说日军在阿哈瓦的三年驻军费是1 . 5万元,也是中国出的。后来根据《辽南条约》,中国又向日本赔款3000万两。总共,* * *是2,365,438+0,500,000两苦平银。教科书上说:“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其实以上数字都是纸上谈兵,中国实际付出的不止这些。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日双方讨论赔偿方式时,日方擅自提高库平银成色标准,强迫中国接受,使中国向日本标准库平银支付1325万。日本还在伦敦要求中国用英镑赔偿,并低价定下英镑与白银的比例。中国不得不以高价购买英镑,以低价支付给日本。这一“英镑损失”让日本多付出了15万英镑。这样算下来,中国实际支付给日本的赔款是2.5975亿库平银。
除了赔款,日军在战争中掠夺的财富也相当可观。日本兵抢劫是一种习惯。"民间的鸡被吞了,器皿和钱被洗劫一空."中国的民间财产损失很难统计,忽略不计,即官方损失而言,日军掠夺的军舰、军械、军需等折价达6008万库平银,日本在战争中获得的金银货币折合2020.2万库平银,共计8028万两。
这样算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实际达到3.3983亿库平银,相当于清政府四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是日本全年财政收入的5.5倍。日本成了名副其实的战争暴发户,于是依靠这笔天文数字的巨款,搞所谓的“战后管理”,进一步扩军备战,使整个国家成为战争机器,成为东亚战争的主要策源地。
论台湾省的反头球斗争
教科书写道:“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省基隆附近登陆。台湾省省长唐·逃往厦门。台湾省人民选举爱国人士邱和徐翔为叛军领袖。徐翔率领起义军在台北迎击日军。在台北危急之际,邱率军支援,与日军苦战。后来战局转到台中。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和许仪起义军联合作战,猛烈打击敌人。”台湾省省的反表头斗争相当复杂,真的很难用100多字来概括。只有这样,我们在介绍事件和人物的时候,才更应该注意尽可能的准确和恰当。比如日军在澳洲底部登陆,到了西北50里的基隆。这期间山峦重叠,山势险峻,但据说“近基隆”。偶尔一个不小心的书写造成了地理上的误会。再如引进邱和徐翔,也需要重新考虑。
邱确实担任过台湾省起义军的首领,但不能说他是由台湾省人民选举出来的。秋主张行正义于1894秋。65438+年二月,唐授权邱掌管台三国政义事务,在乡间编吴,不设营寨。次年三月,形势日益危急,唐正式任命邱为全台义军统帅,率部北上。因此,说邱是在1895年5月日军侵台后被选为起义军首领的说法是完全不准确的。当时,邱率领起义军驻扎在南朗至后龙。听说台北被日军围困,他率部阻止日军南下新竹,先后参加了大湖口战役和反攻新竹战役。说他支持台北与日军硬拼,不符合史实。
至于徐翔,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马关条约》的截止条款到达台湾省后,他义愤填膺,决定参军,组织起义军第一营,亲自主管管道。而日军从台北入侵,徐翔四处征战,几乎每战不可免,且战且死,反复受挫挣扎,直至壮烈牺牲。尽管如此,徐翔始终没有被选为起义军的领袖。徐翔是起义军的首领,出自姜善元写的《徐翔传》。蒋善元在上海时,关注台湾省,本传记取材于台湾来沪人士的道听途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阅读量很大,影响也很大,但其实不靠谱。
说到叛军首领,不要忘了还有一个真正的叛军指挥官,他就是吴堂星。消息传来,清廷割让台湾省,吴堂兴誓抗圣旨。在邱的推荐下,他被唐授予台湾政府起义军首领的职务。台北失陷后,吴堂兴率部从苗栗向新竹外围进发。没想到各路义军人数达到一万,推举他为抗日义军领袖,宣誓就职。他率领起义军多次与日军激战,最后在彰化八卦山战役中壮烈牺牲。教材没有介绍吴唐星,应该说是一个缺陷。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1994在台湾省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听到的一个论调:“抗日保台战争是当地村民保卫家园的战争。”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为保卫台湾抗日而牺牲的清军(主要是新楚军和黑旗军)英烈们将被安放在哪里?事实上,在当时确立的清军与义军联合作战体系中,清军始终是抗战的主力,在抗台斗争中起着主导作用。比如新楚军总司令杨再云,就是湖北人。在台北府南路抗战中加入义军,历时两个多月,离队十余次。他屡战屡败,在中路声名大噪。后来他初战苦战,没有避开炮火,被几颗子弹打死。当时人们称赞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勇敢地冲向曾经的敌人,自焚”。再比如,黑旗军的营办吴彭年是浙江余姚人。他受刘永福之命,北助台中,改变了局面。后来在彰化保卫战中来回策马,居高临下,“不敢据鞍而战,血溅衣襟而死”,最终与马同归于尽。一位诗人称赞说:“谁活在世上不死?”泰山宏茂之重。“这些清军杰出的抗日英雄应该在教科书中适当介绍吗?这样,既能真正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有失偏颇,又能证明“抗日保台之战是当地村民保卫故土之战”的说法是荒谬的,因为它与历史事实相差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