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的萤火虫_方思齐的初恋天堂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我就不多谈林的个人经历来谈这本书了。
如果文章只是批评勾引女学生的导师,那只是文章的表面。如果这个意思不读,那你真的是在装傻。据作者自己说,这只是一个内套。那么外罩是什么呢?
之前,林在她的采访视频中提到:艺术可以包含修辞吗?事实上,林在接受采访时已经对这一命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如果说林是用的话,那就是:
而这种美是通过大量的修辞和文字堆积起来的。如果让一个人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师勾引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那么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暴行,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美好的画面,甚至有可能有人拿起一根木棍殴打老师。不过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倒着看这本书确实能让人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这本书里有所谓美好的东西,虽然这种美好是病态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林上面说的,因为我们从中得到了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当文字和修辞堆砌出来的快感可以在审美意义上“美化”诱奸的丑恶暴行时,其他黑恶的东西会不会通过笔下变得洁白美好?在这个意义上,命题“艺术是否包含修辞?”可能更容易理解。
文章中堆积了很多比喻。虽然比喻奇妙微妙,让人感叹,但一开始我以为是作者习惯堆砌比喻。另外,在书的序言中,也有作者提到类似的问题,但这些隐喻的积累并不是作者写作的过错之一,而是作者故意为之。目的是解释“艺术,能不能包含修辞的成分?”大量的隐喻堆积起来描述诱奸的暴行,读者看到的是这个隐喻堆积起来的故事。去掉这个说辞的骨架,还剩下什么?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没有修辞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看,类似于报纸新闻的内容),我们还能从故事中获得“既痛又快”的感觉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这个时候,剩下的只有“痛”。那么这个建立起来的所谓隐喻,所谓修辞,所谓艺术是什么呢?显然,这就是所谓粉饰暴行的说辞的含义。
另外,文章不限于方思齐。文艺就是方思琪长大后的样子。然而,就算方思琪没有疯,文艺婚后的家暴生活就是方思琪婚后的生活吗?这不禁让人思考。所以如果还是这样的话。那么这部小说的内容就不仅仅局限于通过诱奸来分析“艺术是否高明”这一命题,还隐含着一种对不被社会化,从书本中获得美,获得人生经验的女性的同情,以及社会对这类女性的欺凌。作者对伍尔夫的文字比较熟悉,从这一点来看,有一点伍尔夫的思想。所谓“达洛卫夫人自己要卖花”就是这个意思。但伍尔夫的一些比喻很微妙,从这一点来看,这本书不可避免地有伍尔夫的影响。
此外,在《安琪拉的灰烬》和赫塔·米勒的《心兽》中,对话往往没有引号。从这一点来看,方思齐的《初恋天堂》也借鉴了这一手法。而且作者熟悉这些人的作品,可以说都有这些作品的痕迹。
文章的修辞也值得一说,是那些“她的脸像红苹果”模仿不到的。这本书里有许多精妙的比喻。仅举几个例子:
总之,一切都可以进入修辞学,在两个乍一看完全不相关的事物之间找到微妙的联系。又黑又亮?人的存在感和城市里的北极星?像嘴里衔着花的小鸟一样喝咖啡?棉花糖和拥抱?像诗歌一样微妙的比喻。就像《枕草》里的一句话:“远近之物是:极乐净土,船之远,男女之间。”微妙的程度和这个很像。但是,这个水平不是凭空达到的。按作者自己的话说,她一般“两天消化一本书;每天阅读200页小说(当然不是网络小说);背字典不是我这一代人能平起平坐的,但是那种学习上的专注是可以学会的。
文章的后记就像一篇散文,既有怀念回忆的感觉,又充满了诗意,甚至用了吉普赛人的典故——用咖啡渣占卜(大概出自《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某种程度上,阅读后记的阅读乐趣高于小说文本。
我最担心的是这本书十年后会被市场遗忘。新书浪潮一波接一波,神秘而苍白的故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曾经看过一个朋友的所谓最新畅销书。这里就叫XX吧。反正它的名字就是两个字。我翻了翻,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事看似很好,其实是浅显的烂摊子,可以说是现代版的心灵鸡汤。但是,价格贵。我不禁怀疑作者的阅读、写作构思和思考深度。但是,我相信时间会淘汰这些文字。对此,我只希望《方思齐的初恋天堂》能被更多的人知道,被更多的人阅读。就像文艺说的,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