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与正史中赵云形象的差异
《三国志》是后来同时代的蜀国历史学家陈寿写的。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在史学研究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陈寿是私人史家,很多资料并不完整,所以有些历史事件并不详细。直到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这本书才算比较完善。
《三国演义》历来被称为“七事实三虚构”(清代章学诚《冰尘笔记》)。虽然是“以史为据”(清代李煜《三国演义》序),但其情节故事经过了艺术处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对历史人物咆哮过。它不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用三国史实的主干和框架,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赵云是蜀汉阵容中的重要人物。提起他,恐怕人们马上会想到那个英姿飒爽,武功超群的白衣少年。用现在的话来说,赵云基本就是“天下英雄”加“白马王子”的形象。但笔者认为,这种赵云是以小说《三国演义》为主的文学作品(包括相关戏曲、评书等)赋予我们的。),而历史上(至少史书上)的赵云并没有那么高大漂亮。
我想做的是,通过赵云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对比,来了解历史,了解《三国演义》人物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动别人,只是像王立群先生说的那样,尽可能地还原一些历史真相。同时我觉得赵云的美好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应该受到尊重。
《三国演义》中武将“场面”的排名,在赤壁大战之前就已经明确了。赵云与关羽、张飞并驾齐驱,几乎与刘备结为兄弟。在言情小说中,赵云就像一个强大的将军。细数书中赵勇的事迹,他武功超群,遇到强敌无数而不失。长相不凡,少年时与河北四大名将之一的文丑五六十回合打成平手;他在汉水河畔英勇救出老黄忠时“那枪,如梨花舞满身,被雪覆盖”,吓得黄旭、张合不敢反抗,任他在诸军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太阳在斜坡上生长时,赵云在百万中拥抱窦,他甚至可以杀死50名著名的曹操士兵,然后平静地离开。他的力量无与伦比!刘备死后,曹魏五路侵蜀,赵云镇守阳平关,其中一员大将,万人不能逼之。七十多岁仍是蜀军前锋,甚至数次击败曹魏名将张合,苦战击败西凉将军韩德,被笔者称为“有勇不当”。《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汉中王时,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五位将军被任命为蜀汉的“五虎将军”,因此五虎将军之名成为三国勇武将军的代名词。而赵云有很多足智多谋和忠于人民的优秀表现。所以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文武双全,近乎完美。
历史上刘备称汉中王时刘备阵营中的武将排名就很明确,赵云在关羽(前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甚至魏延(镇远将军,统领汉中太守,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之后,被列为夷军大将(夷、助)。这里稍微分析一下韩曙集团将领排名的原因。排名依据1作战能力和2政治需求。顾名思义,作战能力就是将领带领部队作战的能力。这是晋升军事指挥官的重要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因为任何领导的用人都有其深远的政治目的。张观是从零开始加入刘备的,史书称他为“恩若兄弟”。马超出身名门,在羌族地区有很高的威望。虽然黄忠本来就是武将,但是定军山之战战功卓著,为刘备局部称霸西蜀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至于魏延,虽然进入刘备集团较晚,年龄上也与其他五人差距较大,但他作战勇猛,军事眼光独到,指挥能力优秀。尤其是他和诸葛亮一起北伐的时候,曾经提出要和诸葛亮分兵北上。“像韩信的故事”,历史学家还在讨论魏延分兵的可行性。刘备认识人,培养新人和亲信,目的是为了控制自己的旧部和军阀的势力。所以魏延击败呼声很高的张飞出任汉中太守,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赵云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首先,赵云虽然加入的早,但他和刘备的亲密程度远不如张观。其次,刘备入蜀前,赵云战功较少。刚开始是主骑(也就是护卫队长),后来只是管内务的官员,比如“后主重云,必是整洁。”除了短期担任贵阳这个小城的知府,很少有表现的时期或机会去领导一方。第三,赵云出身低微。虽然古人说:“英雄不问出处。”但出身带来的好处和坏处,确实藏在任何一个角落。比如刘备称汉中王,名义上是由“集团”推举,一百二十人联手汉武帝。在向汉献帝推荐的名单中,马超这个名门望族的签名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原蜀中的几位“名人”,诸葛亮排在第五位,关羽、张飞、黄忠紧随诸葛亮之后。刘备的安排是为了避免自己人推荐自己人的嫌疑,造成“多人”互相推荐的效果。赵云是否在“等待”的120人中,甚至不得而知。赵云地位不高,可见一斑。最后,因为赵云已经不年轻了(他的实际年龄可能比刘备略大,而不是《演义》中初次见到刘备时的年轻将军),所以不能作为刘备打压旧势力的政治棋子。所以,赵云在刘备登上汉中王位时,只是被列为一个像义军将军一样的杂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受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古代武将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武功。其实古代军事思想很发达,打仗不是靠“将军”个人的勇敢发挥。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曹骏追杀的时候,赵云怀阿逗还在曹操的军队中横冲直撞,绝对不可能“杀光五十多名曹操的名将”。《三国志》只说赵云保护了和甘夫人,使他们母子“化险为夷”。我觉得这里的“保护”主要是跑和躲。赵云能做的就是跑得快,躲得好。不要迷路被抓。如果真的要被曹操的军队追上,恐怕就得去闯大祸了。
古人讲究的是最后的结论。公元229年,赵云死了,没有死。颜夕四年(公元241),后主刘禅在姜维等人的建议下,推行赵云的“顺平”。这个谥号有猫腻。首先是时间,赵云的追悼是加在前面的人物之后的。其次,这个意思,赵云在另一个传记中记载的,是先主写的:“云曾经跟随始皇帝,立下赫赫战功。年纪轻轻就冲,很难涉足绘画。我依靠忠诚和服从来帮助危难。故宜讨论云外。”大将军姜维等人辩称,云曾追随前朝皇帝,功绩卓著,治理天下,遵纪守法,效果显著。当阳之战,忠石,忠卫,敬赏,恭底,忘死。逝者知之足以不朽;活着的人对死亡心存感激。按卜法,温德善良圆滑,执事有课说平安,克会说平安,云要说圆滑圆滑。“温良恭俭让,善良顺从”用在一个武将身上无论如何都不顺眼,正式讣告法里的“善良顺从”也好不到哪里去。然后是“平”字,不符合占卜的规律,实际上应该是“武”。“执事平起平坐”就是说这个人做事有节制,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评价。
古往今来,一些读者无法认同历史上赵云排名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甚至魏延之后的合理性,坚持认为赵云的武功或军事才能很高,对他的“不被重用”表示委屈和同情。《三国志·赵云传》中,裴松之引用《云别传》,对赵云的功绩大加赞赏,但《云别传》对赵云的任用没有异议。
我觉得读者之所以“同情”赵云,是因为受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影响,赵云应该是个顶级将领。另一个,恐怕是最重要的。把赵云的“不被重用”和他出身低微、老实坦白的性格联系起来“同情”,是一种“民间话语”。我觉得这种民间话语应该被尊重,但历史也应该被澄清。
任何矫枉过正都是对历史真实性和神圣性的侵犯。在这里,笔者还是想重申一下,以上文字只是通过小说和正史的对比,赵云并没有演义中渲染的那么辉煌耀眼。但这并不意味着赵子龙将军是一个无用、平庸和无能的将军。
正史和演义中的赵云有以下相似之处:1是忠诚的。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赵云献身于处于颠沛流离状态的刘备,到公元229年去世,* * *担任刘二老爷近30年。可谓勤勉尽责。小心谨慎,武功超群。如前一篇所述,赵楚云的官职从刘备是主骑,到现在他是侍卫队长。即使在他到达后,他仍担任钟君的职位。一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首先需要敏捷,其次需要胆大心细,才能做好首席的安全工作。刘备很会识人,所以信任赵云也能体现赵云的能力。长坂坡保幼不失主,就是这种能力的最好体现。3.具备一定的统帅能力。诸葛亮南征北战期间,赵云也屡立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眼光。这是赵云和其他一般武将最大的不同。这里举两个例子:①益州建立,决定用成都的房子和城外的桑园给将军。云长反驳道:“霍去病认为匈奴未灭,成家无用,使国贼不止匈奴,无法求和。天下宜定,各反桑,各归故土。益州百姓,先受兵变之苦,可还田还屋,今可安身立命,复商,而后可转军,得民心。”第一个主人跟着它。——《云别传》2孙权攻荆州,先主大怒,欲议大权。云剑曰:“奸臣非孙权,乃曹操也。”。“若先灭魏,吴必自降。曹操身死,子丕篡位。如果大家都有心的话,那就趁早规划关中,住在河上游和渭北,以谋激烈叛乱,关东右派就骑着粮食来接应王师。魏不可放,吴先战;军情一交,无法解决。”后主不听,遂往东,留云督江州。先主败于秭归,云行军至永安,吴军败退。——《云水谣》独特的政治思维,即使是关羽,在这方面也远不及赵云。5谥号问题。赵云的谥号虽然是谥号英雄,顺平侯的谥号虽然只是一般的评价,但是蜀中阵容众多的文官武将中只有12人获此殊荣。三国时期,世界上有很多名人。蜀中十二重臣之一的云是怎样一个平庸的人?
《三国志》“评”历来为学者所称道,认为陈寿的总结中肯,准确地反映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以下是根据他的“评论”对这篇文章的总结:“黄忠、赵强而猛,为爪牙,其灌、滕之徒皆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