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丹书的铁券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从什么时候开始“免于死亡”?
丹书的铁券,也被百姓称为“免死牌”、“免死金牌”。众所周知,丹书铁券刚发行的时候,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了所谓的“免死”功能。
说起丹书的铁券,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当时他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笼络群雄,把“丹书铁券”颁给开国元勋作为奖励。“与英雄誓,丹书、铁契、金室、石室藏于太庙”,“符”也是“契”,是皇帝与英雄、重臣共同遵守的凭证。丹书的铁券是用朱砂写在铁片上的。此时的铁券只是作为官员和职称晋升的凭证,并没有发展成“免死牌”和“免死金牌”的功能。
丹书的铁券真的发展到可以免死的地步了。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初规定铁券持有者可以免死1-3次,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朝代的进步,到了晚唐以后,甚至后代都可以凭券免死3次。当时丹书的铁券叫钱柳的铁券。"...清免九死一生,子孙免三死一生。或者做出常规处罚,公司不得加责……”而且这种铁券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铁券,非常珍贵。汉代最早的丹书铁券早已不见踪影。
在我看来,丹书的铁券成了避死金牌,也是皇帝让大臣更加忠于自己的一种试探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