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作者简介
磨刀不误砍柴工,问天下有多少个头;
去前面试试,看看老人是怎么做的。
对联的对仗,不仅稳重、有意、豪迈,应用在理发师身上,更是想象力丰富,妙不可言。我在惊叹太平天国将军桀骜不驯的才华的同时,也想到太子对理发师的感情并不像旧社会的上流社会那样轻蔑,还把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魅力上。真的是物和人的问题,很亲切,很平等。
没想到3月2日看《人民日报》的一封信,让我有一段时间很难受,和理发师工人有关。据说济南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师拒绝给一个乡下人剃平头,认为乡下人只配剃光头。当乡村保险杠撞墙逃跑的时候,一对男女理发师也说:乡村保险杠还想理平头,没门!不要看自己!……
乡下土包子是否只配剃光头,什么样的人才配剃光头,这个问题足够深刻,我来回答。答不上来,就得避而远之,不去管它。我只记得古代有个刑法,叫坤,就是把古代圣人说的皮外伤怕被父母损伤的东西之一的毛去掉。而且好像还加上了劳役的惩罚,就是钳子是城市的闺女。但那是秦制,用了几千年,至少在隋唐以后废除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但这不是一种惩罚。恐怕大部分是出于习惯或者容易识别。如果允许胡适博士的考证方法,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也可能是因为旧社会监狱卫生条件差,怕犯人头发上长虱子,所以可能干脆让他们牛山。但是我要小心翼翼的去证明,但是我做不到。很抱歉,胡适博士只能学到考证方法的一半。
今天剃光头既不是政治或人格有任何错误的象征,也不是因为身体皮外伤,父母不敢损伤。无非是保护头部,注重美观,让一些人不愿意刮胡子。读者信中的乡巴佬要求平头,就是怕冷到剃不了头。但是从理发师的角度来看,似乎乡下佬的长相不够格,只需要剃光头就可以了,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当然,问题不在于这是什么标准,也不在于为什么城市理发师看不起乡下土包子(这里面当然有很多文章),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光头,谁只能剃光头,为所欲为。
原因很简单:剃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力。虽然只是剃须刀,但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点剃光头的权利。在这个机关里,谁撞谁的手,看他的脸色,听他的意见。你想剃光头,没门!权力在他手里,乡巴佬就得滚蛋,甚至滚蛋。幸运的是,他只有这么一点权力。如果他掌握了用人权,分房权,甚至更大的权力,不仅是乡巴佬,更多的人将别无选择,只能做更多的事。
希望这种想玩一点权力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如果你想玩弄权术,你想乱搞自己的意思,那至少让他在读者来信栏里发光,直到你把他剃成光头一样。这叫试着去见那个剃光头的人,人家剃光头。
2.何曼子(1919-2009)出生于浙江富阳。建国前是报社编辑,从事文艺理论和现代文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众书店总编辑、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1955胡风事件受牵连。何曼子的学术领域很广,主要侧重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的理论探索,也研究历史尤其是学术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