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一、特点:

1,第一点就是战争的多样性。

书中描述了数百场战争,可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如水淹七军;也可分为攻防战;或者伏击战、偷袭战;或者分阵地战、游击战;或者主将比拼,或者两军以各种形式混战。

2.第二点是军事行动和政治战略的结合。

比如曹操南征不是没有目的,而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合吴抵抗曹操,是为了立足,进而振兴刘氏汉室。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纷争,稳定大后方,以全力对付强大的曹魏。

3.第三,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智谋。

成功的关键在于策划者的聪明,能否采纳下属的良策,能否正确判断敌情,能否客观区分忠诚与背信弃义,能否冷静处理事情。大大小小战争的胜败,都与机智的运用有关。

第四,关注人,而不是关注战争的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把战略写得很详细,把战斗过程写得很简略;详细写占上风者,略写处于劣势者;详细写出胜利者,简要写出失败者。通过几次对抗,逐渐塑造人物形象。

二、意义

作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完整地展现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明清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如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战争谋略。

结构艺术: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主题的战争小说,我们也可以从围绕战争故事形成的特殊情节中梳理出一个结构脉络。

郑铁生的《三国演义艺术鉴赏》试图这样分析它的结构,以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穿插一些次要的辅助战役,贯穿全书,形成一个战争体系。

毛鑫和叶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头到尾,* * *算了八遍,包括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曹操的文笔,诸葛亮的儒教口水战,蒋干的中计,黄盖的用兵险招,孔明的借箭,借东风,华容道对曹操的解说,这些都形成了一个大的焦点,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