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的禅

禅,并不是得道高僧的专利,也不是让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天外世界。

禅,其实并不神秘,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被任何一个人拥有。

禅,是一束永不凋谢的花朵,是一团天边卷舒的白云;是深山里的一湾汩汩清流,是大海中的一阵狂涛巨浪。

禅,是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喜悦。

禅,是心灵的净土,是圣者心中的感悟,是禅者悠然的生活。

禅,是梵语的音译,原来的意思是“安静的沉思”。

正是有了历代禅师的“安静的沉思”,才有了那浩如烟海的智慧的禅语。

这些禅语给了热闹的现代人一个沉思的瞬间,给了疲惫的现代人一个心灵的依托。

苏东坡一生不但喜欢和高僧交往,而且自己也参禅悟道。

他把自己对禅的领悟,把自己的禅语用诗来表达,用三首诗描写了禅的三种境界,也体现了人生的三种形态。

家常境界:迷而待悟

慧能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修行完全可以在家里,不必到寺院里,甚至禅师都鼓励人们在红尘中修行。

禅的家常境界给了我们这些世俗人最大的宽容和信心。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可以在家修行,可以不受清规戒律的羁绊,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了“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的说法。

一念悟,即入佛地。

不管一个人在红尘中浸染多深,都处在觉悟的临界状态,只要“悟”了,就能成佛。

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山的全貌,是因为身在其中。同样,人之所以迷惑,是因为心被欲望、偏见、执念蒙蔽了。

我们来不及思考,我们停不下脚步;我们不再面对白云发呆,我们不再看着野花流泪;我们用金钱来衡量人生,以“有用”“无用”来看待世界,我们已经迷失于功利社会。

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闲适境界:从迷到悟

平常心是道。做无心人、无求人、无事人,过一种安静闲适的生活,这是禅的又一境界。

忙碌焦虑的人生,需要静一静,倒一倒,空一空,所以禅师面对前来问道的人,对方越是急切,禅师越是平静地告诉他“吃茶去”。

苏东坡《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诗的大意是: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浪潮,如果未曾看过,心中似有千般遗憾不能化消,等到有一天看尽了,才发现什么事也没有,实在平常,庐山依旧迷蒙着烟雨,江水依旧卷涌着浪潮。

曾经的无限向往,到后来的不过如此,不是事物发生了变化,而是我们的心变了。

繁华三千,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心中万事,让它化为沉静安宁。

禅的智慧,是要我们活在当下,停下匆忙的脚步,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从而使生命多一份从容与淡定。

生命,我们既要好好把握,又不要过分执着,随缘任运,闲适人生,正所谓“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顿悟境界:悟而无言

佛在灵山法会上拈起一朵鲜花,众人都没有反应,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会心的微笑。

拈花微笑,这是顿悟无言的禅的境界。

以心灵的妙悟和瞬间的灵感达到光明的彼岸或者高明境界,这正是禅的一大特色。

禅的真意在灵性的感悟和轻巧上。在开悟的一瞬间,足以让人超脱和陶醉,世间的负累和沉重在那时全化为乌有。

苏东坡《庐山东林寺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诗的大意是:溪声就是佛的广长舌,山色就是佛的清净法身,夜里对八万四千佛偈,都有了明晰的了悟,来日我该如何向他人解说呢?

禅是一种意境,有的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的人在灵明开启的一瞬间,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步步生莲。

禅是要靠自己领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每个人对禅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样:有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人说,禅是一种哲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禅就是人心。

禅宗认为,禅学的修养就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