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这里所说的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同事们健康的心理状态。最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业,甚至放弃生命的事情经常见诸报端,以至于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要实现这个中国梦,首先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里所说的健康不仅是强健的身体,更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最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业甚至放弃生命的事情,经常见诸报端,以至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首先,树立全面的健康观
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概念,一个人的健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健康:即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无疾病,体态良好,精力充沛,消除疲劳快,能够很好地进行日常工作和学习。2.心理健康:本人精神状态良好,积极、冷静、乐观自信,情绪稳定,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能与同学和团队相处融洽,善于合作,对生活充满希望,判断正确。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与家人和社会群体协调和谐,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具有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在社会活动中感到平和安宁。4.健康的道德行为:个体能够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够按照道德标准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认清以上四点,才能对健康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看法。
第二,注意学习健康知识
一个人要达到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一个学习、理解、实践的过程。首先,在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之后,还要学习基本的健康知识,包括基本的人体生理知识、营养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安全防身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环境卫生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式保护身心健康,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度过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其次,只有正确的健康观和基本的健康知识是不够的。你必须在头脑中真正树立健康意识,并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你要用健康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同时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拥有健康,享受健康生活带来的丰富精彩。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心理压力很大,所以与人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的基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大学生中的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交往欲望,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但是,大学生由于性格差异和缺乏正确的沟通方法,在沟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和疑虑,遇到一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严重干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克服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障碍,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是极其必要的。
影响人的健康有三个基本因素,即遗传、环境和行为。一般来说,遗传因素是每个人都很难选择和改变的。个人认为,完全改变环境是相当困难的。行为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最为突出,人们可以通过行为的选择积极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正是通过知信行的高度统一,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行为,避免和纠正有害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说,打开健康百宝箱的金钥匙在大学生自己手里。
参考
[1]胡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医学与社会,2003,2 (1): 52-54。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华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5):108-110。
[3]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1-2。
[4]魏·。探索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山大学学报,2005,25 (2): 325
[5]查明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态模式探讨。青年研究,2003,(3): 17-18
[6]卢华生,孟祥礼人。运动与健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朱,郭靖,。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刘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黄希庭,雍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文献(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许多大学生进入校园后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进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缺乏,再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情感负担的时代”。很多大学生进入校园后会感到尴尬、困扰、厌烦,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良好,但由于新的学习环境和交往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的环境,大学生需要重新适应。他们刚刚离开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的全方位关怀,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处理问题能力不足,产生心理压抑和抑郁。如果他们长期无法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抑郁、受迫害。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创造了许多新的人际关系形式。他们不仅是学习伙伴,也是生活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持。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沟通合作,因此感到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孤立,陷入孤独的困境。
由于无法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们都做好了以美好的愿景开展校园生活的准备,但现实中往往有很多不如意。这时,有的同学采取消极的避世态度,甚至妄自菲薄,不求上进;其他学生傲慢、自负、愤世嫉俗。这样就无法达到心理平衡,形成绝望或者愤世嫉俗的状态。
象牙塔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差。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和期望。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对挫折和压力,就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在网络的诱惑下,学生无法形成学习动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督促学习。然而,与高中不同,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有的同学把时间花在了自我提升上,有的同学自制力差。他们把时间花在互联网上,沉迷于游戏和网上聊天,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甚至导致厌学,不能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稳定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事物、新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心理冲击更强,心理冲击更大。与此同时,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自主创业,大学生参与了社会竞争,使原来的优越感消失,造成心理失衡,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害怕未知的未来,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的一切标准都是以成绩为标准,过分强调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往往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正确心理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加强自身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重视。
大学生一般在十七八岁,是青春的中年。这是心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一切生活都要独立,这对于依赖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新的挑战,处理不当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会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周围都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有的大学生选择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交活动,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大学生。大学是情感萌芽期,但自身经验不足,缺乏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三角恋、单恋甚至被动恋爱等一些问题,导致情感压力严重,最终会影响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程的常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在平时教学中穿插思想健康教育,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适应新环境。因此,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心理咨询的发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和社会环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校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利于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防患于未然,有效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及早发现和治疗心理问题。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度释放自身压力,提高抗挫折能力;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承受能力,正确面对现实,充分发挥自己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主动性。
参考
[1]__国,宋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