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功能是什么?

1,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这个角色,也就是叙述者,比其他任何角色知道的都多。他完全清楚,也无法向读者解释他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正如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所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一种传统而‘自然’的叙事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用幻灯片或纪录片解释一样。”这种“解释”可以超越一切,他知道任何地方发生的一切,甚至几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并讲述它。

2.这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很像古典小说中的说书人。只要叙述者想做什么,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听到、看到、走进人物的内心,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情,并不困难。所以这种叙事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无限视界,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主题,因此受到史诗作品的青睐。其次,便于全方位(内外、正横、虚实、动静)描述人和事。此外,观察或叙述角度可以临时改变,灵活转移,既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又使叙述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加强其表现力。叙事简单明了,读者看着轻松,也是一个优点。

3.正因为它的优越性,全知视角一直被认为是过时的,但它仍然有生命力。

4.但这种叙事视角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经常被批评和怀疑的是叙事的真实可信度,即“全知”。冯·梅特尔·艾姆斯在《小说美学》中说:“一般的方法是这样的:全知的作者不断地插入故事,并告诉读者他所知道的。这个过程的不真实感往往会破坏故事的虚幻感。除非作者本人的神态极其有趣,否则不欢迎他的介入。”因为这里只有作者一个声音,一切都是作者意识的体现。再者,这种叙事形式总体上是封闭的,结构相对僵化,时空基本上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或变化,没有起伏;此外,“全知”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空间非常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随叙事,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5.叙述者=角色,即叙述者知道的和角色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是用一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的角度来传达一切。叙述者无法提供人物还不知道的东西,也无法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解释,比如“全知意识”。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身兼两职,或讲述故事或经历,其文字的可信度和亲切感自然超过全知叙事,这也正是现代小说中经常使用的原因。这种类型,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将其命名为“内部焦点叙事”。这个内在视角包括主角视角和目击者视角。

6.主角视角的好处是,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时,自然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把自己内心隐藏的东西揭示出来。即使他的文字有些夸张或自嘲,读者也可能把这当成他性格的外在表象,而不是像“全知”视角那样的挑剔和质疑。另外吸收了全知视角全方位刻画人物的优点,特别便于揭示主角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通过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从外部进行描写,联系其内心世界。这种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观点人物自身条件的限制,如年龄、性别、教养、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如果做得不好,很容易导致主角的处境与他的叙事话语风格和语气错位,与他的叙事主题错位,结果会像全知视角一样不靠谱。由此产生的另一个缺陷是,难以描述背景中复杂事件的重大主题,娜塔莎·罗斯托娃不可能成为《战争与和平》的整体叙述者。但讲述个人历史往往是得心应手的,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第三,难以描述充当视点的主角的外在形象。就像照镜子一样,难免会有一些装腔作势。

7.证人观点是次要人物(通常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观点,其优越性大于主角的观点。首先,作为亲历者,显然他的叙述更客观有效地塑造了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其次,在必要的时候,叙述者可以对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情感反思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也为作品带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和抒情氛围。贝尔金小说中的普希金枪击案和邮局局长案就是代表性的见证叙事。它的第三个好处是,叙述者可以通过听别人的报告,灵活地、临时地改变叙述角度,从而突破自己在知识和经验上的局限。比如《邮差》中邮差的女儿杜尼娅被骠骑兵绑架的故事,就是邮差讲给“我”听的。第四,当目击者叙述主要人物的故事时,由于他进入了现场,往往形成了他们之间的衬托、矛盾和对话关系,这无疑会加强作品中人物和主题的表现,有时还会促进情节的发展。然而,证人的观点也受到叙述者的知识、个性和智力的限制。有些事情的真相,主要人物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只能靠上面提到的主角自己的话来揭示。如果这样的文字写得太长,可能会冲淡基本情节,叙事平淡。

8.从具体分析,我们认为作者并不大于主人公的觉悟。这是一部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叙事作品。作者从来不比人物或主角懂得多,而是以平等的力量参与对话。在当代小说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从这种叙事角度来描述的。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冯骥才的《高个女人和矮个子丈夫》中,作者选择了团结大厦居民的眼睛作为叙事视角。这种叙事视角,一直难以看透这对不成比例的夫妻之间的秘密。编剧固执地坚持这种叙事视角,所以最后我们得到的只是和团结大厦居民的几个画面:他们的长相不协调,他们被批判被迫离开,他们重聚甚至道别。小说不仅用这些画面征服了读者,也让我们的思绪随着画面间的空白流连忘返。

9.叙述者角色。这种叙事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性反驳,因为叙述者不仅不知道他讲述的一切,而且知道的比所有的人物都少。他似乎是一个对内情一无所知的人,只告诉读者背后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对任何隐藏的或不隐藏的东西都无法解释和说明。其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极具戏剧性和客观性的论证;叙事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作品显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它的“无知”带来了另外两个好处:一是神秘,悬疑,耐人寻味。在这方面,海明威的《黑仔》是一篇让人赞叹的文章。一开始,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这两家酒店的“顾客”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们来酒店的目的,难免会产生悬念和期待。至于杀人的内幕,小说里只有要被谋杀的人知道,但他保持沉默。直到文章结尾,读者所期待的具体的、形而上的答案并没有出现,却让他们思考了深层的、形而下的问题。结尾的对话似乎做了一些暗示,但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叙述者只是让尼克感到“可怕”,并决定离开这里,从而激起有思想的读者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恐惧——这可能就是作品的目的。因为这个优点,所以经常用来解决小说。第二,读者面临着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阅读时不得不多动脑筋,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

10但是这种叙事视角太局限,很难进入人物内心,最多是做一些暗示,不利于充分刻画人物,也是一般心理小说所排斥的。而且由于作者的“身替身”层出不穷,作者很难直接、明显地介入,即使再高明也不容易察觉,所以写日常题材往往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