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札记

读完许的《北上》已经很久了,也没有写什么读书笔记。原因恐怕不仅仅是懒,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看这部小说的时间间隔有点长。小说中美好的点,闪光点,丑陋的点,在我的大脑中渐渐被遗忘。故事生动,记忆却浮躁。路过的,能写下来的,或许可以称为记忆肌。

我觉得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原因是和自己联系起来,找出读书后的想法或声音。读当代小说,尤其是第10届矛盾文学奖得主许的《北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太多的精力,但读下去也会让时间过得很愉快。显然,读者值得推荐。但似乎与世界和国内的经典小说或多或少有些不同。

但是当代作家,和我们保持距离。可能我更了解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所以读当代作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和当代人的思想活动。

从一个时代,一个环境,作家,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当代。当代人的共同点也可以在小说《北方》中看到。

航行三代的邵氏家族,最终也没有离开大运河。而大运河100年的故事,用许的笔迹,拼凑起来。当代人有趣的一面来自于对文物的了解。祖先留下的不仅仅是改善经济的敲门砖,更是祖先文化的传承,血脉的传承。在阅读的最后,许揭开了“北上”的神秘面纱。

所有在100年前出现的人物,在100年后会再次相遇,他们会被巧妙地、逻辑地串联起来。这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它不像陈的《白鹿原》那样,把重点放在白鹿原上。作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显然他们的文化方式也大相径庭,他们的写作道路也大相径庭。许是江苏人,江苏一直出了优秀的作家。

他们非常富有想象力和灵活性。

想象是因为100年前发生在大运河的故事,通过想象,八国联军外敌入侵,义和团运动等国内形态变化,衬托出当时大运河一代的面貌,真实而真挚。在小说中,北方之旅是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为中心,年轻的波罗,外国人代表了对中国文化的吸引力,这也表明了文化的交融。他的家乡凯尔波罗在明朝来到中国。《小波罗的到来》可以说是《凯尔波罗》的续集,但故事情节不同。时代不同,人不同,政治不同,所以道理不同。

在徐的作品中,《北行》更多的是对文化的宣传,虽然其中有对战争的血腥描写。阅读和写作成为许继《耶路撒冷》之后的创作理念和描述特征。

《北上》讲的是100年以来,京杭大运河周边几代人的沧桑巨变。但它来自中国,来自我们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自信?我认为文化自信,正如许在他的小说《北上》中所描述的那样。虽然大运河的宣传片被电视台屏蔽了,但是大运河本身已经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怎么会没有故事呢?小说用批判的方法让大家明白。申遗不是为了开发市场,而是因为文化而保存,因为故事而传播,保存文化就是保存我们的根。

当代作家写的小说里有当代的观点。当代人的事,都是当代作家在小说里描写的。好的话,也许百年后还会留下。如果不好,也许是沉默。这需要历史来检验,而不是谁不负责任。

我总觉得文学不仅仅是编故事,还在于编历史故事,编现实故事,为了美好,为了生死。没有多少人相信。但至少,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人会为了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就像这次疫情一样,到处都有一些因病毒感染或疲劳而死的英雄。他们为他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英雄不多,但确实存在。

在小说家描述的历史故事中,或者说在小人物的生活和选择中,也有着明显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英雄史诗。这是格局,也是精神。

文学属于少数人,就像英雄一样。但它的光辉照亮了这个历史上复杂的世界。向一本好小说,一个真正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