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污染物“氯丙醇酯”普遍存在,我们真的无处可逃吗?
看到“氯丙醇酯”这个名词,各位爸妈是不是一头雾水,担心“奶粉里不会又有啥有害物质被检出了吧”?
“氯丙醇酯”确实是近年来国际关注度极高的新型污染物, 只要是含油量高的食物里,基本都含有这类物质,婴幼儿配方奶粉自然也不例外。
去年8月份香港消委会检验了15款婴儿配方奶粉,声称全部含有氯丙二醇(3-MCPD),也就是氯丙醇酯的一种。
这事儿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为啥我又拿出来说呢?还不是因为本熊时刻心系国内奶粉的安全嘛。
好啦,说实话,这不是新的一年了嘛,也该申申课题,搞搞科研了不是?最近反正都在研究奶粉,就想看看能不能做点奶粉里污染物的风险评估。
当初香港消委会报道污染物检出的时候,很多人夸香港认真负责,大陆却一点没有这方面的报道,因为“根本就没人关注这种新型污染物。”
真的是这样吗?婴幼儿配方奶粉里的污染物,没人关注?这不科学啊!
实际上国内近几年,最少也做了3、400批次奶粉中氯丙醇酯的相关研究了,下表列出了一些数据,但并不完全。
这些数据代表什么意思呢?
欧盟和世卫组织对3-MCPD 的每日耐受量(TDI)规定是2微克/公斤体重, 也就是10公斤体重每天最多摄入20微克,超过就会产生风险。
就拿上海检出数据最大值0.208毫克/千克举个例子, 假设娃每天要吃100克这种奶粉,那就相当于摄入了0.0208毫克3-MCPD(20.8微克)。
这时候就要看娃的体重有没有超过10公斤了 ,超过了,那即便天天吃100克这种奶粉也没啥影响。没超过的话,那就得小心了,风险是有可能逐渐累积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例子,每个娃的奶量和体重都是在动态变化中的,各自的风险也并不相同。
上表为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份研究,研究人员根据 不同阶段奶量和体重波动 ,结合该段位奶粉3-MCPD检出情况,做出了更为科学的风险评估。
风险到底大不大?
你们看红框里的数据就行, 和2微克/公斤体重做个比较,大于2就说明有风险了。
令人痛心的是, 最为脆弱的0-6个月小婴儿,却是风险最高的人群。
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体重很轻,可以承受的污染物摄入量很低。同时奶量却又很大(没有别的食物来源),有可能摄入更多的污染物。
此消彼长,也就产生了风险。
我们都知道 母乳是宝宝最完美的食物 ,这点无需多言。
但遗憾的是, 母乳也曾被检出高含量的3-MCPD ,平均值达到了35.5微克/千克,虽然样本量较少,但至少说明了这种污染物在母乳里也是切实存在的。
即便是娃断奶了,吃和大人一样的食物了,也依然很难避免和氯丙醇酯的接触 ,因为只要是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都难免会产生这种污染物。
无论是食用油,还是方便面、油条、焙烤食品这些油油的食物,都可能含有这种污染物。
它们真的是无处不在,我们似乎也真的无处可逃。
但其实无论是母乳,还是奶粉,或者其他脂肪含量高的食品, 污染物基本上都是由于原料带入的。
什么叫控制好原料呢?
我们要知道 氯丙醇酯主要产生于食用植物油的精炼过程 ,精炼程度越高,氯丙醇酯的含量就越大。
而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往往都会添加精炼植物油,氯丙醇酯也就由此进入这些食品中,这就是原料的带入。
母乳也是一个道理, 妈妈在哺乳期如果大量食用含有精炼植物油的食物,也可能导致氯丙醇酯迁移到母乳中。
所以控制好原料, 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控制好精炼植物油的摄入。
唉,也不是我成心想“黑”棕榈油,实在是它的氯丙醇酯含量超群,把其他植物油甩出去大半圈啊。
根据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联合研究, 3-MCPD含量排第一的是棕榈油(中位值为3.18毫克/千克) ,比别的油高多少倍你们可以直接看下表所示。
看这么多数据可能不太直观,对视力也不太友好,我再直接截取一下原文里的柱状图,你们品品:
补充说明一下,2-MCPD同样也是氯丙醇酯类的污染物,目前缺乏毒理学研究,还没法进行风险评估,但谨慎来说还是要引起重视的。
这项研究的结论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相同, 棕榈油的氯丙醇酯含量最高,远高于其他植物油,而橄榄油则最低。
所以就目前的研究而言,避开含有棕榈油成分的食物,最有可能帮助我们降低氯丙醇酯的摄入量。
写到这里,文章也应该升华一下了:
解决氯丙醇酯这些污染物的根本方法,不应该是让消费者躲避,这儿不能吃,那儿也不能吃。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氯丙醇酯的相关限量标准,欧盟正在制定中 ,预计今年初发布,但我还没有找到(如果有哪位大佬看到了希望不吝分享[作揖])。
但对于氯丙醇酯的“孪生兄弟”—— 缩水甘油酯,欧盟已在2018年发布了严格的限量标准。
全球第二大棕榈油生产国 马来西亚 ,已经为欧盟新标准做准备, 将精炼棕榈油中的3-MCPD全面降低到了2.5毫克/千克。
CAC食品污染物法典委员会也已在2019年8月发布了《减少在精炼油和精炼油食品中的3-单氯丙烷-1,2-二醇酯(3-MCPDEs)和缩水甘油酯((GEs) 的操作规范》。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在提醒我们,氯丙醇酯类的污染物值得重视,我们应该从标准法规的建立和加工工艺的进步上来寻找解决之道。
从根源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消费者手中的终端食品才能真正安全。
写到最后,感觉气氛有些沉重,食品检测技术在发展,人们的 健康 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新型污染物冷不丁的冒出来。
毒理学研究和风险评估都挺耗时间,标准制定也只能等待,但在生产中尽可能地降低污染物是全世界的***识,我们也都在努力去做。
写下这些, 不是为了让你们感到焦虑,而是想让你们多一些知情权,也多一些选择权。
为啥我从头到尾都没说氯丙醇酯到底有什么危害? 因为到现在都只有动物实验证明它是有害的。
那它会对人体有害吗?在没有切实的证据前,我不会下这种定论,所以也就别给自己制造焦虑了。
当然如果你觉得“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那在相关标准出来之前,就少吃点含棕榈油的食品吧。
而对于 纯奶粉喂养的6月龄以内宝宝 ,在选择1段奶粉的时候,也建议留意是否添加棕榈油。
添加棕榈油不一定会导致氯丙醇酯过高 ,但能选择的植物油配方那么多,挑一个风险更小的不是更好吗?
[1]朱冰,王玲莉,何华丽.杭州市0 3岁婴幼儿配方乳粉中3-氯丙醇酯暴露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32(05):544-547.
[2]程莉,李莉,甘源,唐晓琴,赵舰,周春艳.食品中氯丙醇脂肪酸酯的 健康 风险评估[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06):745-750.
[3]陈启荣,邵鹏,孟祥福,郎爽,汤庆峰,梁颖.食品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污染状况及检测技术进展[J].化学通报,2019,82(09):801-805.
[4]尹峰,李靖,杨冰洁,李克静,贾迪,成雪,李淑娟.婴配食品中氯丙醇酯的污染状况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05):1126-1132.
[5]卢跃鹏,金绍明,江小明,杨永,何平,胡筱静,龚蕊,侯靖,涂凤琴.部分省份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含量水平调查分析[J].中国油脂,2015,40(11):79-84.
[6]张妮,周静,胡守江,叶青,彭亚锋,陆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氯丙醇脂肪酸酯的检测方法优化与污染暴露[J].食品科学,2019,40(10):3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