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怎么写?
一、什么是阅读短文?
读后感一般是写给特定对象的,比如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漫画等。有时候,你需要更灵活的形式来表达你一时的感受,这就需要看散文了。
你正在看书,突然想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和相关的事情,于是想拿起笔写下来。这种笔记是随机发的,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你读过的书和俗语。这时候你可能写一千字也没有头绪,也可能写几句心里话就把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了。
这种“随笔”——随笔可以说是你平时读书笔记的一种进化形式。虽然看似简单灵活,却能培养你独特的思考角度、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反过来改进你的阅读方法,提高你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它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种随笔——随笔,是一种文学体裁,特点是文字短小灵活,形式不拘一格,但趣味性强,容易举重若轻。
“随笔”这种形式在宋代已经兴盛起来,所见所闻所读,皆可用。五四以后,杂文越来越流行,都是以情为题,或记叙议论,或借事抒情,既能显示作者的文学修养,又能显示作者的学术态度和水平。
二,阅读短文的写作方法
上岗培训
平时可以注意思考和收集一个特殊的问题,在积累了相当多的信息后,进行总结,阐述自己对这类问题的看法。这是一篇很好的阅读文章。
(2)对比法
用对比法写阅读短文,主要是列举意义相反的现象或事例,进行比较和联想,从而找到积极的启示。
(3)随笔是有学问的
作文不是“随便”的。虽然写杂文时表现形式可能很随意,但它需要内容,它的“骨头”要“硬”,要有知识在里面,读者看完才能有所收获。
古人有很多优秀的读书散文。小说之类的杂文文字是轻松的,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学术论文往往在短短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和观点,涉及到很多古籍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读这篇短文,读者自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给你提供了很多书的线索。有兴趣的话可以根据这些线索看原著。
可以说,阅读随笔是一种学习的捷径,因为做这些阅读随笔的作者用这种简短的形式表达了他们读过的很多书。读他们的散文,就相当于给你读了很多书。
例1:人到老年。
每次吃饭,爸爸都是第一个放下盘子和筷子,妈妈也会习惯性的再给爸爸加一勺。暑假回家后,终于又和父母同桌吃饭了。和往常一样,父亲吃完后,母亲举起勺子给父亲添了一些,父亲却用碗避开了。我和妈妈都很惊讶。父亲叹了口气说,你不知道老了是什么滋味。吃多了会伤心。第一次听父亲说我老了,心里浮起一层薄薄的苍凉。其实父亲花白的头发,缓慢的步伐,睡眠时艰难而沉重的呼吸声,早就告诉我父亲受不了时间的折磨,但在如此琐碎的生活中看到父亲的晚年,我还是很震惊。
恰好电视在放《大宅门》第二部。曾经风光无限的白景琦,在无情的时间面前显得如此无助,昔日的繁华成了令人心酸的对比。老态龙钟,他忘了刚吃过饭,敲敲桌子,勃然大怒。厨师们一边嘀咕着他的困惑,一边再次准备。菜端上桌时,老人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吃过了,便问:“吃完了怎么又吃?”你是不是觉得我老了,迷茫了?“这让人发笑。可笑又清晰的让人想哭,电视情节和我对奶奶的回忆很快重叠。
奶奶是一个坚强、聪慧、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人,留下了许多故事让后人津津乐道。然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老奶奶。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她总是把好吃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给儿孙们吃,可是拿出来的时候,荔枝经常有虫子,月饼有毛,巧克力变成了黏糊糊的球。她会突然想吃点东西,但是妈妈辛辛苦苦做好之后,她说她从来不吃那道菜;她只会说些话,然后马上否认。如果你和她争论,她会大发雷霆,说你冤枉了她。她得知哪个媳妇对婆婆不好后会紧张,会责怪妈妈;她会无理取闹,喜怒无常,用勺子舀着桌上的菜,让汤挂得衣服上都是。十几岁的我该如何理解老人的感受?我总是和奶奶吵架,恨不得什么事都争论我看错你了,甚至无视她对我的爱。奶奶离开我已经四年了,看着电视里让人哭笑不得的情节,我开始理解奶奶的“迷茫”。不要对过去提出抗议。我只能对我在奶奶旧世界的所作所为深感后悔。
史铁生生病之初,脑子里只有一个“病”字;陆游老了,发出了“谁知这辈子,心在天山,老在沧州”的悲凉。只有面对生老病死,我们才知道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和珍贵。就像我们健康的时候很少关注疾病的痛苦一样,我年轻的时候也很难理解老人的处境。让我们记住,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因为我们而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是他们坚定地面对艰难和挫折。是我们的成长压弯了他们的背,夺走了他们的青春,扼杀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我们将沿着同样的道路跟随他们的脚步。我们的今天是他们的昨天,他们的今天将是我们的明天;那么,年轻的我们,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从杂文看刘集团的破产
前几天又看了一遍三国,在感叹蜀汉灭亡的同时,偶尔也有一些体会。
在我看来,蜀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后备力量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如果把韩曙集团比作一家公司,其在管理、决策、执行等方面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导致其昙花一现,迅速崩溃。
先说管理,也就是君主制。作为开国君主,刘备确实有自己的优势。连曹操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英雄,可是他的宝贝儿子真的是个傻子,也不知道刘备是怎么教育他的。没有必要评论刘禅的愚蠢。我只是想拿他和曹氏集团的接班人做个比较。先不说曹丕。就皇位竞争者而言,曹植、曹彰,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武功高强,三军骁勇。作为争夺皇位的胜利者,曹丕更是多才多艺,足智多谋。这三个人,哪一个不是比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刘皇后好千万倍?当然,刘禅还是有它的优点,那就是天真、单纯,甚至可爱。这样的人生在当代绝对是好哥们好朋友,但他最大的不幸是生在勾心斗角的乱世,还要承担蜀汉兴亡的重任,实在是舍不得。但我认为最大的责任不是刘禅,而是刘备。很明显,刘备对接班人的培养和教育远不如曹操。曹操对皇位继承人的考察和要求极其严格。刘备呢?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没有反映出他对刘禅的教育和培养。是因为“独生女”才把它留在后宫的吗?这就是刘备目光短浅的一个例子。直接后果就是刘禅继位后,软弱无能,对国家大事不理不睬,甚至因为听信谣言,害怕诸葛孔明篡位而对自己的军事行动设置障碍,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和家庭的损失,成为别人的阶下囚。
再说决策层,也就是智库。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龙符和凤雏可以得天下。而刘备也没有让他失望,把两个神童都抓到了帐中。不幸的是,庞士元在凤凰岭英年早逝,这的确是蜀汉的一大损失。但好在有,不遗余力的把原本弱小的建设的像样,和魏、吴城有了立足之地。但转念一想,诸葛亮之后呢?恐怕不会有什么决策者能得到。就连诸葛自己也是到了后期才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收了姜维,把自己的才能给了对方,已经来不及了。由于没有足够的过渡时间,姜维在蜀汉王朝不可能有多大威望(我甚至怀疑他是否受到朝中旧臣的排挤和打压)。这是诸葛死后蜀汉迅速衰落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曹魏集团前期有郭嘉、程羽,中期有于迅、荀攸,后期有贾诩、司马懿等一大批杰出的谋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还有这么一大群足智多谋的人。诸葛亮在世时,只能苦苦支撑,觉得“两拳难敌四手”。诸葛亮一死,韩曙集团已无法与曹魏集团抗衡,也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任何具体的战略构想。他只能机械地遵循诸葛亮制定的旧思想,最后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落之路。
再说执行层面,也就是武将集团。蜀汉最鼎盛的时候,关、张、赵、马、黄、魏延都是当时杰出的武将(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关、张、马前期那么豪迈,后期却很少有所作为,希望圣贤们能教教我)。但他们死后,蜀汉似乎只有姜维可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已经出现。比如黄忠和赵云老当益壮的故事,在书中反复出现。这当然是为了突出两位老将英雄的无敌需求,但是否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蜀汉两军已不可得?反观曹魏集团,从前期的典韦、夏侯惇,中期的储旭、黄旭,到后期的曹秀、曹真,或许没有五虎将军那么嚣张,但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在这个级别上,蜀汉又输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孙权集团。在这三个集团中,孙权集团是最不明显的,但其管理层有孙权,他是三个君主中最年轻的。详细来说,应该属于刘备的子侄。在十八路军阀割据董卓的时候,曹、刘已经和孙坚一起征战天下。那时候孙权还是个孩子。因此,孙权几乎与曹、刘争霸,连曹操也不得不由衷赞叹:“生子如”!看其决策层面,早有张昭周瑜,中有鲁肃梦露,晚有鲁迅,这也推动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最后,看看它的执行层,太史慈、甘兴巴、周泰和丁奉,他们也是勇敢而忠诚于三军的。因此,吴栋集团是三个集团中最后灭亡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尽管刘氏集团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是过分依赖老臣,严重忽视第二梯队的培养。这个惨痛的教训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