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的PO网压力很大吗?几代人都不能忽视的网络名人教育陷阱!

作者\绿豆粉圆爸爸

近日,一段网络名人家长用衣架打孩子,用吸尘器的声音吓唬孩子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大部分网友认为这种方式已经到了虐的程度。后来网络名人家长也撤了片子,澄清没有虐待孩子。

带领父母成长了很久,我必须诚实地说,目前台湾省的育儿现状中,打骂、威胁、惩罚仍然占大多数,甚至虐童案件和死亡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推荐阅读:管教还是放任父母应掌握的“弹性哲学”。

既然打骂占了教育的大部分,为什么网络名人父母的片子没有得到支持,反而引起负面评价?

我觉得这代表了台湾省社会进入了反思和变革的起点。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平等互尊”的横向关系,不愿意回到“上上下下,按我说的做”的纵向关系。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每一个行为都是由一个“目标”驱动的,而这个目标来自于个体的意识或潜意识。阿德勒的弟子德雷克斯博士(《孩子的挑战》的作者)定义了四个错误的目标:

1,过度关注2,权力斗争3,破坏报复4,无法放弃

错误目标的“错误”不是指传统道德判断的对错,而是目标的外显行为,对个体本身或个体所属的群体没有帮助,反而有负面影响。

因为网络和直播的普及,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网络上一夜成名,这也考验着每个人的性格。如果性格上有错误的目标,很容易表现出不可思议的行为。

尤其是在互联网必须争取“抢眼”点击率的规则下,更容易暴露“过度关注”的错误目标,甚至走向极端。

但因为行为的目标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决定,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无意识的直觉反应,所以需要有一个“朋友”的真实反馈或者自己的反思意识。当行为目标调整后,行为自然会发生变化。

错误的互动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回到网络名人父母的影片,不难发现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获得“过度关注”(虽然父母否认有此意图),影片内容是父母在与子女“争权夺利”,然后哥哥说要一棍子打死父亲,弟弟真的拿它来打父亲的“毁灭性报复”。

在我看来,这样的亲子互动模式真的让我很担心。因为现在的每一个孩子,将来都要成长为社会的一员,都应该被视为足以“动摇国本”的国家大事,而不是个人的“家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