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译者的翻译费这么低?

有人把翻译费低归咎于体制,阴谋论认为体制不想传播知识,所以压低了翻译费。也有人认为不仅仅是大系统太贬义的问题,还有个别出版社迎合市场,无视文化,不尊重译者,开出极低的价格,随意剥削他们的劳动。微博中有人写道:“最让人惊讶的是,三联沈温昶在接受采访时吹嘘自己喜欢找老翻译,因为这些人不好意思讨价还价。”

目前出版社给的翻译费确实很低。从英文到中文,1000个汉字的价格只要100元,甚至几十元。按照去年去世的优秀青年翻译家孙仲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价格,一个优秀的翻译家大致是50-70,但是上学的时候甚至需要15元。

但是,中国的媒体和出版物大多已经市场化,按照市场价格定价是理所当然的。即使从道德角度来看,这种行为也处于暧昧的边缘。因为这和去菜市场买菜或者叫工人搬来砍价没太大区别,所以指责出版社的人在菜市场买菜也会和菜贩砍价。

与翻译费相比,原稿费可以相提并论。现在的知名小说家,或者说网络小说家,依靠版权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即使在传统媒体写稿子,评论和专栏300-400元的价格已经很低了,但还是比翻译费高,能支撑一般的城市生活。

所以,此事不是关乎出版社的道德水平,而是出版社为什么敢如此偏颇?为什么这种“残酷压迫”作者的现象没有出现在小说、专栏、评论等领域?

首先,翻译市场不存在竞争。出版社看中一本书后,通过和作者谈版权,在大陆范围内拥有独占权。这个时候,无论翻译质量如何,都只有一家店,自然没有提高翻译质量的动力。

其次,提高翻译质量本身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用经济学的概念来描述,那就是边际效用很低。

6 .市场是一个门槛很低,但天花板很高的市场。英语六级的人可以在参考书的帮助下进行翻译。现在有了电脑,人工智能也在不断进步,效率更快。一些不负责任的翻译公司甚至在完成低端业务时,直接在谷歌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一个好的翻译,在传达字里行间的意思时,是反复思考的,需要的资质和脑力也不尽相同。会翻译和很会翻译的差距很大。

然而,遗憾的是,读者很难理解这一切。读中文版的读者一般不会读过原著,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很难从原作者的意图和字里行间的潜在含义来判断翻译质量。读者只能判断句子是否通顺。而且即使达不到通顺流畅,句子别扭,但汉语毕竟是读者的母语,阅读过程调试能力很高,所以对翻译的质量也是包容的,一般不会引起很大的抱怨。这意味着翻译的质量不会给出版社带来太大的压力。

著名文学翻译家王志亮曾说,他翻译屠格涅夫散文诗的稿费本来应该按行数计算,但在90年代,一个出版社的编辑只愿意给他20元1000字的稿费。对于不到4万字的书,王志亮总是拿600元的稿费。

王志亮量了量挂在他家墙上的屠格涅夫的画像,画像旁边是他散文诗中的两句话:“你想要幸福吗?你要先学会吃苦。”满怀深情地用俄语读完这两句话后,王志亮自嘲道。按照那家出版社给我的稿费,我翻译这句话只能拿两毛钱!王志亮曾自嘲说,如果他能一天翻译20行就好了。他当时只有70块钱,但他住院时挣的钱还没有医院里的护士多。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提高翻译质量边际效用的典型例子。毫无疑问,文学翻译所需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素养需要长期的积累,但最终的效果很难有客观的标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尚推月下门”和“和尚敲月下门”的意境。此外,许多中文版本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读者更难进行比较。例如,王志亮翻译的狄更斯《我们的朋友》是目前唯一的中文译本。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原因是,随着全民英语水平的提高,很多翻译人员本身出于兴趣或工作需要通读原文,翻译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件附带的事情。毫无疑问,他们的要价会更低。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出于兴趣或偶然的业余翻译降低了整个翻译行业的价格。

所以在翻译市场上,好的产品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非常高的社会效益,非常高的人力成本,但是很遗憾,市场价值注定是非常低的。市场本身是失灵的,这种失灵是相当顽固的,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出一些改进努力。

一般来说,出版商可以降低翻译成本,因为翻译质量的评估和信息传递效率低下。那么,促进翻译质量信息的传递,可以帮助市场信息透明化,从而提高优秀译者的报酬。比如翻译一定要强调自己的招牌,打造自己的品牌。相关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站、微博账号、公众号,收集读者对外文图书翻译质量的评价。还可以举办一些奖项,或者以“金酸莓奖”的形式批评翻译质量差的出版物。

希望能帮到你,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