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系列有哪些?
冰心(1900 ~ 1999):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男等。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时期广泛接触中国古典小说和翻译。2008年进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学习5438+0918。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两家人》,此后又出版了《我很孤独》、《去乡下》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泰戈尔《鸟》的影响,他写了无题自由诗。这些诗清澈美丽。被称为“泉水体”,1921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出版散文集《笑声》、《往事》。0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艺术学院,赴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美国旅行和学习期间,他写了一本散文集《给小读者》,表现出优雅的风华和轻盈。取得了比小说和诗歌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称为“冰心风格”,影响广泛。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此后,她写了散文《南归》、小说《芬》和《冬儿姑娘》。显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昆明和重庆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0946年去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他于+0951回国。历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后》、《再送小读者》、《我们春天醒了》、《樱花颂》、《拾穗》、《逸清集》、《三次送小读者》等。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同年获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奖荣誉奖。除了上述作品,冰心还出版了小说集《超人》、关于女性的散文集《冰心全集》。
朱自清简介
扬州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文化名城,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许多诗人都曾在这里流连忘返,追寻美好的生活,写出了许多瑰丽的诗篇。扬州也是一座英雄的历史名城,在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古城无形中陶冶了朱自清的气质,培养了他平和正直的性格,向往自然之美。扬州的秀美山水像雨露一样滋润着他的心,哺育着他的感情,丰富着他的想象,使他的感情永远充满诗情画意。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对他的影响潜移默化而深远。
朱自清作品27种,* * *约1.9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学术研究等。他的大部分作品被收集、整理并出版于65,438+0,953年明凯书店出版的四卷本中。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再次收集、整理、出版朱自清作品。1923发表的《船桨灯影下的秦淮河》显示了他在散文创作上的才华。此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28出版的散文集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著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以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为主。其作品主题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书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的代价——七毛钱》、《白人——上帝的宠儿》、《处决政府的大屠杀》。另一种是以背影、儿女、丧妻为代表的。表现了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人情关系,有很强的人情味。第三,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抒情小品《绿》、《春》、《桨影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一批是他们的代表作。后两类散文以朱自清写得最好,其中有《背影》和《荷塘月色》。
朱自清,原名华子,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165438+10月22日)十月初九,卒于1948 12年八月。他原籍浙江绍兴。他毕业于扬州三代。所以,他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的祖父朱泽宇,本名菊婆,因继承朱氏姓氏而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考官10余年。他的父亲叫洪钧,娶了周,是个秀才。光绪二十七年(65438)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对古城这段生活的感受是微妙而复杂的。大概是生活太单调了,所以他后来说,童年的记忆只有“细细的影子”,“像被大水洗过一样,孤独得令人震惊!”然而,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中,童年毕竟是第一个“驿站”。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人。他的笔名是巴金。他的祖籍是浙江嘉兴。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165438+10月25日)10月19日。
“巴金”这个笔名来源于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个叫巴·伯恩的同学,以及这位同学自杀时巴金翻译的克鲁泡特金作品。他为这两个名字各取了一个词,成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清正廉洁。辛亥革命后,他辞职退休。2004年+091917年母亲去世,父亲去世。他从小就在家学习。他接受了“五四”运动中的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巴金很高兴“家里没有人能再支配”他的行动了。59666.886868886662008年至2009年在成都外国语学院(四川大学前身之一)学习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谈》工作,参与组织“军社”,开展反封建宣传活动。2008+0922在《时事新闻》学习英语
1923去了上海,不久去了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25夏天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翻译,宣扬无政府主义。1927年他去了法国,次年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死》,起因是1929年《小说月报》的出版。作品很多。主要作品有《死日》、《新生》、《沙丁》、《萌芽》以及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著名小说《爱情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在《泰晤士报》连载。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赴日本旅游,次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系列、文化生活系列、小文学系列。1936年与金易共同创办《文姬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共同出版《中国文艺》。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游历了上海、广州、桂林和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更名为《灯塔报》)出版人兼总编辑,并担任文艺界中华全国抗敌协会理事。他分别在1938和1940出版了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从1940到1945,他写了抗日战争与火的三部曲。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从1946开始,完成小说《寒夜》。短篇小说是“上帝”写的
1949年出席第一届全国文联,当选为文联常委。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他两次访问朝鲜前线,编著了两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和保卫和平的人们中间》。1960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革”杂文《随想》在香港《大公报》连载。在他的倡议下,1985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郑州人,中共党员,《中国* * *》制片人,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魏原名魏,曾以白杨. 5438+0937为笔名在抗日战争中爆发。1938加入中国* * *产党。0950年底,他随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生活战斗。回国后,他发表了多篇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那以后,“最可爱的人”就成了志愿者的代名词,他在1983获得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46666.68666666661他于2008年8月去世后,在北京军区大院设立了魏巍唐灵,并从2008年8月26日开始接受公众吊唁。遗体告别仪式于2008年8月3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刘简介
刘,1942出生于四川成都,1950后定居北京。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25438+0977年6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起源。步入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交桥》、《小码头》等。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耳边的风》等。
发表纪实作品《5 19长镜头》和1985《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0986-1987在《收获》杂志上开辟了“私人相册”专栏,开创了图文并茂的新文字。46866.68868688661
1993年开始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以小说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十多年来,他坚持从秦可卿这个人物来解读《红楼梦》,开创了“红楼梦”的一个分支。
1995之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从1998《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材料之美》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
作品多次获奖,如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不怕十三岁》均获国家级奖项。小说《四牌楼》还获得了第二届上海市优秀小说奖。
刘文集八卷出版于1993。截至2005年初,国内外已出版不同版本的个人专著130余种。一些作品被翻译成法语、日语、英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韩语、瑞典语、捷克语和希伯来语。
肖复兴简介
肖复兴(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河北沧县人,1947出生于河南信阳,在北京长大,1966毕业于北京画院。1968去北大荒插队;1982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居北京。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副主编。他出版了50多本书,在中国和北京、上海获得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奖项。近期作品有《肖复兴文选》三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
肖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告诉人们看起来相当普通的故事。正是在这一系列任何人似乎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知,他的处境和他的精神向往,以及社会在其演变和发展中的微妙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作品涉及面广,有关于风土人情、自然境界、音乐艺术的叙事作品,在他的作品中,作者的文笔细腻隽永,写出了水的经典、山的灵魂、音乐的永恒,引导读者徜徉在自由广阔的艺术世界中。
肖福兴当了十年记者。
他说:“人其实很脆弱。他们对过去,尤其是虚度的青春感到难过,心情难以言喻。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都可以是悲伤或遗憾,都是无法挽回的。人可以回头看,但路总是要往前走的。过去的路是弓,只能让我们向前飞。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过》、《早恋》、《青春的梦》(又名《中学生的梦——一个女孩的日记》)、中短篇小说集《四月归来》、《北大荒奇遇记》、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梦幻的季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与当代中学生的通信》等,包括《音符》、《音乐的隔膜》、《聆听与歌唱》、《浪漫的失落》、《纸的生命》、《遥远的暗示》等。多次获得中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项。《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色寻找贝多芬》和《小溪巴赫》被选作中小学教材。报告文学《河边小屋》和《杰出人物的生活》分别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文学奖。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到天堂的距离》的文章。近期作品包括长篇回忆录纪实文学《黑白记忆》和散文集《蓝调之南》。
杰作:
网络作品看报告文学《啊,老三》《做金山的母亲》。
短篇小说《地面上的司机》、《今冬无雪》、《遥远的天空》和《影壁》
肖福兴,北京人,出生于1986年,党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系。1982,并且去了北大荒当农民。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新体育》编辑并开始出版作品。1978,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爱过》、《早恋》、《青春的幻想》、《短篇小说集》、《四月归来》、《北大荒历险记》、《报告文学》、《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梦幻的季节——肖复兴报告文学》等。
报告文学《河边小屋》和《杰出人物的生活》分别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我让儿子写作文》里有很多他的作文。
著有《一幅肖像》(现选作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
铁混凝简介
1957年9月生于河北赵县,1975年保定高中毕业后在河北博野村插队,1979年回到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华山编辑部做小说编辑。作品自1975开始发表。截至目前,已出版文学作品约1.5万字。1982发表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农村姑娘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筐鸡蛋换了一个女大学生心仪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姑娘的淳朴友善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的中篇小说《没有扣子的红衬衫》它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女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洁美好的性格。1984《六月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草垛》获1986 ~ 1987优秀作品奖,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现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他早期的作品描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和事,尤其是人物的内心,从中折射出人们的理想和追求,矛盾和痛苦,语言柔和清新。反映古代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稻草垛》和《棉花垛》分别发表于1986和1988。它标志着铁凝进入了文学创作的新时期。1988年,写了第一部小说《玫瑰门》,通过几代女性之间的生存斗争,改变了铁凝曾经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彻底撕开了生活丑陋血腥的一面。
陈简介
陈是一位历史悠久的作家,以小说《白鹿原》1993成名,小说集家族史和民族史于一体,在同类作品中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自然情况:1942年6月出生于Xi东郊灞桥区,0965年初发表第一篇散文,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和散文写作。出版有《陈小说选》三卷、《陈文集》五卷。《信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1979。《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报告文学文学奖1990-1991,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陈简介
陈,男,汉族,江西南昌人,1948+0年6月出生。1964年9月初中毕业,去赣北某农场打工。1970年被九江县委宣传部借调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1977 65438+2月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79小说《小城将军》同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被《十月》杂志推荐到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文学研习班(现鲁迅文学院)学习。46660.686666866661982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分班学习。1987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1988任江西文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191调任文学创作二级职称。
1985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2000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现任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创作作品先后出版了《梦之岛》《裸体》《将军镇》《世纪神话》《唱摇》《半黑半白》等小说,以及《浪漫爱情》《都市田园》《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选》?陈的卷及其他许多散文和短篇小说。发表先秦诸子文论、中国小说史、现当代文学等研究论文数十篇,有多篇被重印。他的书法作品在省内外多次获奖。
短篇小说《小城将军》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惊涛骇浪》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马车》获1987 -1988全国优秀小说奖,《市长之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她1958进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仁小学,1967从清华附中毕业,然后1969在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她因为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上班。后来她因病回家休养。她在0979年开始出版她的作品。39979 . 68868686867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与他的生活完全相同。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最饱满的思想。他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却表达了存在的清明和喜悦。他睿智的话语,点亮了我们越来越灰暗的心。他的破笔被认为是2002年的瓷器。他一如既往地思考生与死、残疾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回答了这些普遍的精神问题:如何当下,如何活出意义。当大多数作家放弃面对消费主义时代人类的基本处境时,史铁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依然在苦苦追求人类的价值和荣耀,依然在毅然决然地向生存的荒凉地带进军,毅然决然地与未知抗争。
史铁生早期的一些小说,如《半小时的午餐》,具有揭露“阴暗面”文学的特点。1983出版的《我遥远的青萍湾》,既是史铁生的小说创作,也是当时的重要作品。它在很多层面上得到了阐释:要么它拓宽了“知青文学”的视野,要么它在文学中被“寻找”。“寻根”和“寻根”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一个是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来。另一个是我们要去哪里以及如何到达那里。”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到了人生的荒谬,找到了精神的可靠依据”(周日后记,华夏出版社65438+。
史铁生身体残疾的亲身经历,使他的一些小说写出了残疾人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残疾人对命运的怜悯和自怜,从而上升到对普遍存在,尤其是精神“残疾”现象的关注。与其他小说家不同,他没有固守民族和地域的感性生命特征。他将写作视为对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无尽的欲望将一曲歌舞提炼为永恒。这种欲望有什么样的人名都可以忽略”(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具有了强烈的哲学意味。但也有对荒谬和命运的抗争。《人生如弦》是一个与荒谬抗争以获得存在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静修笔记》、短篇小说《人生如弦》、散文集《我和地坛》。
《我遥远的青萍湾》和《外婆的星》分别获得1983和1984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的老房子》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