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