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四大经典小说简介(不少于1500字)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末期开始叙述,到西晋初期结束,以魏、蜀、吴三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演变为主线,最后由金统一全国,国家再次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鲜明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策略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之所以从短篇发展到长篇,与讲故事有关。宋代盛行评书,评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以古代人物的故事为题材,但陈寿著、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是写故事的最佳素材。一些零散的三国故事片段也一直在民间流传。再加上说书人取材时间长,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最后,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成长为一部杰作。这些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长期口耳相传,最后被加工汇编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这是一个惊人的集体创作,在形式上不同于单一作者写的小说。《三国演义》相信对后来的小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很受欢迎。宋元搬上舞台,金元演了30多种三国戏。元代新安俞氏出版的《全乡三国平话》问世。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戏曲、剧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史料,基于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俗称“嘉靖版”,共24卷。清康熙年间,毛伦、毛宗岗区分历史事件,增删文字,修订成现在的120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近百年的历史情况。书中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和转化,总结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以刘备集团为描写中心,歌颂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力图揭露和鞭挞曹操。今天,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作者支持刘、反对曹的倾向。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罗贯中生活的时代隐含着人们对汉朝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罗贯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塑造的近200个人物中,以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最为成功。曹操是个奸诈的人。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教世人消极,也不教世人对我消极”。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和诗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善于运用诡计。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圣人”的化身。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义胸怀,他有拯救世界、拯救人民、重建和平繁荣世界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赋予了他呼风唤雨的奇特能力。关羽是“勇猛刚毅”的“美国往事”。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礼贤下士,一个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和《演义》有很大的不同。
《三国演义》描写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大,手法多样,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文化。其中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描写跌宕起伏,跌宕起伏,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此后,学者们纷纷效仿。这部源于杰出人才的小说,继之以鬼故事小说《西游记》和另一部历史小说《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成为一种主流。《三国演义》是至今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被写进了各种历史小说,这要归功于罗贯中。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水浒传》由张彻、吴妈和鲍学礼执导。从1994年4月到1997年3月,这部同名电视剧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由导演张少林完成。还有同名电影和新电视剧。
在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眼里,“造反”就是公然违背道,“造反”的人就是杀人放火的妖怪。而中国四大经典作品之一的《水浒传》却反其道而行之,为那些所谓的“造反者”立碑,渲染他们英勇抗击暴力的英雄壮举,使他们成为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生动地描述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最后走向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造反英雄的不同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或《水浒全传》。水浒的书名是罗贯中订的,当时就禁了。《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罗贯中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写成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写成的小说。郎英七修手稿曾说:“《三国与宋江》是杭州人罗贯中编的。给旧以意义,必有书,故谓之编。”《宋江》亦为钱塘施耐庵之书高茹《百川录》记载:“忠义水浒有一百卷。《钱塘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李志《忠义水浒传》中提到作者时,说是“石与罗公”。此外,田汝澄的《西湖笔记》和的《陈史》都有罗贯中的著述。胡应麟的《邵氏山房笔集》据说是“武林中史某所编”,“以乃庵之名代代相传”。概括起来,明代有三种观点:之说、罗贯中之说和史、罗合作说。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它是施耐庵写的。施耐庵的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他生于元末明初。吴梅《古曲谈》记载施耐庵是元末剧作家的宠臣,不太可靠。从1920年代开始,原名为《江湖鹰派传》,正式出版时为宋江。明末,它与《三国演义》并称为《英雄传》。在苏兴化地区发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如《马家谱》、《马传》、《悲剧王传》中的墓志铭和传。但这些材料存在诸多矛盾和明显的不可信之处,因此学术界对这些材料的真实性众说纷纭,多数研究者持怀疑态度,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宋江起义的民间故事。该书讲述了北宋末官逼民反、梁山好汉聚众造反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林冲、张顺、吴用、陆、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小说之一。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把它翻译成英文时命名为《水浒传》(即四海之内皆兄弟),还有外国版本叫《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和《发生在河边的故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有三部作品命名为《西游记》:一部是元道士丘处机的地理著作《西游记》;二是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三是小说《西游记》,华阳洞主(一般认为是吴承恩或李春芳)。《西游记》是明朝中期小说家吴承恩经过无数民间艺人和作家的努力编撰而成的。这本书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取经,历经八十一难的传奇奇遇。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一部优秀的鬼故事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以奇幻形式反映社会矛盾的杰作。
小说以七个“大闹天宫”的故事开头,将孙悟空的形象放在全书的首位。第八到第十二,我写了如来、观音出家、郑伟降龙、唐僧诞生的故事,解释经文的由来。《十三日》至书末,讲述了500年后,观音告诉孙悟空自救之道:他要跟随唐三藏西天取经,做他的徒弟,等他修成正果的那一天就会得救。孙悟空跟着唐三藏上路,途中遇到妖怪。他们和八戒、沙僧一起踏上了向西方经典取经的艰苦征程。
他的作品写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但政治日益恶化,人民生活艰难。作者通过故事批判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这部作品* * *一百遍,六十多万字。分为标题,每一个标题都以整齐的双重方式呈现。故事讲述了唐三藏及其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
第一部分(一至七遍)介绍孙悟空神通广大,大闹天宫;
第二部(八至十二回)讲述三藏取经的缘由;
第三部(13至100章)是整个故事的主体,写的是悟空等人降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写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孟珏大师序正式定名为《红楼梦》。它的原名是《石头记》、《爱僧录》、《宝鉴》和《金陵十二钗》。作者曹雪芹,续集由高鹗完成,这本书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巨著。作者有初步的民主思想。他深刻批判了现实社会、宫廷和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及其家族的腐朽,封建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和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朱成理学、社会道德等,提出了带有初步民主性质的模糊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巨著,能够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金瓶梅》的网状结构特征,以赋的日常生活为主线,以宝钗的婚恋悲剧和大观园中的琐事为主线,以金陵四大名门望族贾、王、薛、史从鼎盛到衰落的历史为暗线,表明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灭亡的必然趋势。它以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苍凉深沉的情感风格、强烈崇高的思想内涵、百科全书的精髓,在中国古代民风民俗、封建制度、社会景观、建筑石材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
《红楼梦》在流传初期是以名为《石头记》的手稿形式流传的,手稿只有八十回(据一些学者考证,流传下来的手稿其实是七十九回,今天手稿的第八十回只是七十九回的后半部分,被后人隔成八十回的整数;也有学者认为79章和80章是续篇。
从乾隆时期开始,各种关于《红楼梦》的续集陆续上映。据有关学者统计,《红楼梦》续书有百余种,如《红楼梦后》、《红楼梦后》、《红楼梦后》、《红楼梦中梦》、《红楼梦补》、《红楼梦补》、《红楼梦影》等。(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