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轨女人的独白小说
这本书我一直看了四遍,即使看了第四遍,我还是觉得很强。这本书可能算不上畅销书,至少现在看来是这样,但作者格林还是很有名气的,他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了21次。马尔克斯说,如果他没有读过格林的书,他什么也写不出来。就连一向骄傲的福克纳也称赞这本书是:我这个时代最真实、最感人的小说之一,用任何人的语言。
我先把故事过一遍,然后再分析。
为了写一部以政府公务员为主角的小说,作家莫里斯认识了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莎拉,两人陷入了一场热烈的爱情。当时是二战时期。在一次飞机爆炸事件中,莫里斯在一次幽会中被掩护萨拉的门撞了。莎拉以为莫里斯已经死了。事后她一遍又一遍地回顾了当时的情况。她摸着莫里斯毫无生气的手,以为他真的死了。萨拉向上帝祈祷,如果莫里斯能复活,她愿意做任何事,放弃莫里斯,成为一名虔诚的信徒。
当莫里斯醒来时,萨拉在祈祷中认为这是一个奇迹,但她知道她将失去莫里斯,因为她对上帝作出了承诺。后来,莎拉避开了莫里斯,但她仍被爱情所困,一直想探究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萨拉去拜访无神论者理查德·迈尔斯,试图说服自己上帝并不存在。
莫里斯认为莎拉抛弃自己是因为她向前看了,他的内心被仇恨和嫉妒占据。莎拉的丈夫亨利一直很不安。他爱莎拉,却给不了莎拉想要的爱。亨利怀疑莎拉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他想找一个私人侦探进行调查。关于这个计划,他征求了莫里斯的意见,但在最后一刻,他放弃了这个想法。莫里斯执行了这个计划。他让一名私家侦探跟踪莎拉,拿到了莎拉的日记。通过日记,他明白了莎拉离开自己的原因,知道莎拉依然爱着自己。莫里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和萨拉私奔。但萨拉同情亨利,同时又被自己的信仰折磨。淋雨后,她肺部感染了。她拒绝看医生,死了,以结束生命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感情。
大量的心理独白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因为大量的心理独白,这部小说的情感饱和度很高,真情实感是这本书最大的动人之处。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边看边在网上搜背景。果然网上说这本书是自传,格林真的和一个已婚女人有不寻常的恋情。也许,就像小说里的作家莫里斯一样,他想写一部关于恨的作品来结束一段感情。绿色也一样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写作更令人欣慰的了。
只有真相才能把恋爱中的人的心理描述得深入骨髓,嫉妒,爱与悲,恨与孤独。你是我的白天和黑夜,你让我日夜无尽。如果没有失恋的经历,你可能无法体会小说中那种被虐的感觉。
嫉妒的感觉怎么写?格林写得非常微妙和细致。他羡慕亨利名义上对莎拉的占有,莎拉爱的每一个男人,莎拉的过去,莎拉对上帝的爱。书中有一句话:我拒绝相信爱可以用除了我自己以外的任何方式来表达:我用我的嫉妒来衡量爱的深度。
嫉妒越深,爱越深,真的是致命的!
作家的想象力在写作时是天赋,在失恋时却是毒药。这种致命关系带来的痛苦,我在书中读到一些话,让大家都能感受到:
我幻想着,在那些日子里,她承受的任何痛苦,都能减轻我的痛苦。如果她死了,我也就释然了,我也不会想象那些处在我这种不光彩地位的人肯定会怎么想。如果莎拉死了,我想我甚至会喜欢亨利,一个可怜的傻瓜。
莎拉去世后,我躺在地板上,看着莎拉小时候读过的书,试图在莎拉生活的空隙中至少找出几个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有时候爱人会想同时做父亲和哥哥,会嫉妒那些没有分享的岁月。
格林描述了即使你死了,爱情的心理。不爱,就不会有嫉妒。爱的对立面不是爱,而是痛苦。如果两个人没有痛苦的分手,你能说这里面有爱吗?平时我们说两人很恩爱,堪称神仙眷侣。我们如何证明?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爱情的感受和评论。
莫里斯用嫉妒的程度来衡量爱情的深度。那么莎拉是如何衡量爱情的呢?规模如何?
莫里斯默默地被钉在门下,萨拉向上帝祈祷:我会相信你,让他活着,我也会相信你。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有自己的幸福。如果你这样做,我会相信你。但是这样祈祷是不够的,太容易相信上帝了。于是我说:我爱他,只要你能让他复活,我什么都愿意做。我会永远放弃他,只要我能让他活下来。
莎拉如何看待她和亨利的婚姻?读一段书上的话:我不能只和亨利一个人度过余生。没有人爱我,没有人为我激动。我只是听着亨利和别人说话,同时在滴水的对话中慢慢变成像切达山洞圆顶帽一样的化石。
我们最后都会变成化石,但有两个命题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我们有过爱情的化石,觉得值得活在世上的化石还是不一样的。
但是为什么萨拉离开莫里斯后又勾搭上了其他几个男人呢?也许这让读者感到不舒服,并认为莎拉,你怎么能这样做?我们想象一下,会有这样的人吗?就是一个人失去深爱的人后,TA失去了原则,用破罐子破摔来对待生活。这是莎拉的态度吗?萨拉最终也失去了这种兴趣。她对自己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已经没用了。我从中得不到任何乐趣。这种情况到底是加强了她的爱还是削弱了她的爱,我觉得是加强了。世上有百媚千红,我只爱你一个人。你是我心里最重的,也是我心里最痛的。
小说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在视频解读中忽略了。昨晚群里看分享会的时候,没有人提出这一点。事实上,这个事实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亨利可能是性无能。这个事实影响了对这段恋情的判断,也影响了读者对女主角的理解。书中有两处隐晦的引用,这里就不引用了。
古拉汉姆·格林本人是天主教徒,一直从事信息工作。他的很多小说都涉及这两个主题。这本书里私人侦探的情节给这个爱情故事蒙上了一层戏谑的色彩。从写作技巧来看,这个桥段设计的非常巧妙。它通过一个私家侦探获得女主角的日记,自然地将叙事视角从男主角切换到女主角,成为两个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是可以最真实自然地描述心理,缺点是视角单一,不方便描述其他人物的心理。作者的这个剧情设定很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莎拉想找到上帝不存在的证据,于是去找无神论者理查德·迈尔斯-迈尔斯说服自己,但她改变了理查德的信仰。莎拉原本是一个背叛丈夫的女人,结果遇到的男人都喜欢她,连私家侦探帕基斯都称赞莎拉是个好女人。莎拉称自己为婊子,但在其他男人眼里,她看起来像个处女。这部分显然和作者自己的宗教观念有关。考虑到小说的自传性质,也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爱的表达。对于无神论的读者来说,这部分不够真实是没有问题的。
在小说中加入一个私家侦探和一个“第三者”,制造了一个悬念,反过来增加了故事情节,但小说不会充满心理描写,那样会太单调。格林深厚的功力让他准确生动地勾勒出边缘人物。私家侦探Pakis一本正经,急于表现,看起来可怜又可笑。通过描写迈尔斯微妙的动作,他极度自卑和骄傲的矛盾性格表露无疑。小说结尾莎拉母亲的出现也是轻喜剧。小说字里行间的自嘲和嘲讽,就像冬天偶尔的阳光,并不能驱走寒冷,反而让寒冷更加尖锐。
理查德提出了一个关于爱情的精彩观点。当莎拉问他,你能说爱情不存在吗?理查德是这样说的:是的,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像贪婪一样的占有欲,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是一种丧失责任感的投降欲,是一种被他人欣赏的欲望。有时候,只是想倾诉,想卸下自己的包袱扔给一个不会无聊的人,想再找一个爸爸或者妈妈。当然,这一切之下,都有生物学上的动机。
残酷却真实,多少爱情故事都是这样,把自己的安逸当成爱情。显然,莎拉不是。她对此的看法是:我觉得没问题,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了吗?我一直在自己和莫里斯身上发现这种事情,但是我的铲子还没有碰到下面的石头。
小说的题词里有一句话:人的心里有还不存在的地方,痛苦会进入这些地方,让它们存在。
套用这句话,关于爱情有很多地方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一些文学作品会把我们引入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