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沿袭至今。《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冬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因此“冬至”又叫“日短至”或“日南至”。当冬至开始的时候,表示天气开始进入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的节气之一,相传是人文初祖伏羲通过测日影发现冬至点,并以冬至日为岁首。
冬至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北京地区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日落最早的一天、日出最晚的一天,各地大不相同,但白昼最短的一天却是相同的,这是古人所提炼的高度***性。
冬至判断
人们不仅根据白天的长短变化来判断冬至的到来,还根据麋鹿角开始脱落、泉水开始流动来推测冬至时节。古代文人也根据“早梅绽放”“腊柳抽芽”与否来判断冬至节气。冬至意味着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期间,东北大地千里冰封,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严寒季节。
我国南方地区也只有6—8℃左右,华南沿海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因此,我国人民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做“数九寒天”,不同的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后,天气由冷到最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规律及物候现象的“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