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瑾的开凿水利救民于水火

曹谨初赴凤山县任,遇到两大难题,一是盗贼蜂起,社会秩序混乱;二是时逢大旱,颗粒无收,民众饥寒交迫。曹谨认为:民众为盗,大都迫于饥寒。他决定开凿水渠引下淡水溪之水,以灌溉万亩良田。正当工程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民众中惑于风水之说,认为开挖沟渠,必然要迁坟墓,破坏地下灵气,一些人对施工横加阻拦,造成工程一度停顿。后来曹谨把素有众望的乡绅请来,请他们出面宣讲引导,晓以利害,终于说服了民众,工程才得以继续进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开九曲塘,筑堤设闸,筑圳(田间的沟渠)44条,全长130多公里,可灌溉,可泄洪,使19215亩土地旱涝保收,堪称岛内最大的水利工程。从此凤山“收谷倍增,民乐厥业,家多盖藏,盗贼不生”。这项工程被命名为“曹公圳”,并刻碑记之。后来曹谨又派人修筑了46条新圳,可灌溉田地12400亩。这时曹谨已调任淡水同知,但人们为了纪念他的筹创之功,仍把它命名为“曹公新圳”,这两项工程至今仍发挥效益。曹谨也被尊为台湾水利之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