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克电影评论三篇
朴赞郁的电影风格,想看这部电影的人应该很熟悉。复仇,血腥,残忍的剪辑,赤裸裸的性与暴力,所谓对社会的深刻批判。这一切,早就引起了观众的矛盾心理:被画面和情节的大胆所震撼,在心里画了个十字,期待下一部作品,希望重新获得一种重口味却又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我在香港找到了这部电影,虽然翻译成了私吓的片名,但还是不负众望,被定为三级。自然,我应该去看看。
但就全片而言,符合“三级标准”的只有两三个暴力镜头和一个赤裸裸的黑暗故事。比起复仇三部曲甚至蝙蝠,味道淡了很多。我觉得《蝙蝠》作为我在电影院看到的第一部三级片,确实让我体会到了影像的震撼。虽然剧情比较一般,但是让人站得高的印象今天还在。斯托克看了之后,让我觉得不咸不淡,视觉上没有那么重的色彩。剧情没那么震撼,连看完朴赞郁那种典型的神经跳动都找不到了。有点平淡,让人觉得朴刀在好莱坞看这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真的很让人沮丧。
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三口之家的故事,他们的父亲意外去世了。葬礼结束后,一名自称叔叔的男子闯入母女家。家里有几个佣人,这就让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部私人住宅的恐怖惊悚片。不管是因为家里唯一的男人死了,女人需要一个主心骨,还是编剧真的想把这个男人带到这个家里,这个男人就留在了这个家里。是惊心动魄的情色剧,禁忌的爱情题材?不完全是。看完之后发现,朴刀想讲的是一个关于家庭和女孩成长的故事。
整部电影几乎都是以小女孩为主要视角,慢慢展开的剧情展现了她与母亲之间略显紧张的关系,她在自己近乎自闭的性格下对事物的独特感知以及一个强大的男性角色加入后对整个家庭的影响。由于导演指导下的表演风格或者角色设定,小女孩看所有的变化,无论是父亲的去世,叔叔的加入,还是学校里男生的欺负。小女孩把自己包裹在一个由自我和自立组成的保护层里,这个保护层随着几个重要的场景逐渐被破坏,但很快又为自己重建了一个更坚固的保护层,那就是自立。虽然大叔这个角色特点明显,表演自如又不失疯狂,但核心永远是那个女孩和她眼中的朴赞郁式的世界,阴暗冷漠。
摧毁女孩最初保护层的戏,重点是性觉醒。无论是和舅舅四只手玩耍时的高潮表演,还是和被害的学弟接触的尝试,还是在卫生间被舅舅当面谋杀震惊的不由自主的情绪表达,这个一直在温室里长大的女孩已经逐渐走向了成人的真实世界。经历了这一切,她觉得不能再相信那些她不能相信的大人,所以她选择了隐藏自己,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幸运的是,她对父亲的爱是一贯的。从一岁到十八岁作为生日礼物送的鞋子开始,到在父亲指导下打猎的场景,这个她一生中最难忘的男人形象一直挥之不去,指引着她的情绪和选择。
大叔这个角色本身就有魅力,但是当其他电影中揭露他只是一个神经病的时候,这个人的悬疑和震撼使命就结束了,最后只能被爆头。就像他在片中说的,他有着和女孩一样的血脉,有着和说话一样的神经质行为,有着超乎常人的预知能力,但悲剧就在于没有在一起恋爱,而且手段极其残忍,影响极其恶劣。这样一来,虽然女孩可以继承他的杀人能力,但是因为没有被任何人员困住,所以略胜一筹。
作为影片中的大腕,妮可·基德曼行事谨慎。她演不好这个角色,就像她在片中无法改善和女儿的关系,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欲一样。作为大叔和少女之间第三角色的尴尬位置,她只能在房间里等大叔的时候,用沙发上红磨坊般的一瞥来抓人眼球。
不知道是因为水土不服还是想用更轻的方法在美国建立自己的观众群,还是《越狱》中迈克尔的剧本稍逊一筹。这一次的斯托克不能算是老男孩里虐我千百遍,把他当初恋的朴赞郁。希望他在好莱坞发展顺利,如果不顺利可以回国继续拍新的复仇三部曲。至少像我这样的粉丝是赞成的。
斯托克电影评论2
朴赞郁进入好莱坞肯定有很多限制,但他还是呈现了一部典型的简单作品。
影片再次展现了他超强的电影语言能力。
几乎都是视觉叙事,大量的视觉细节挑战普通人习惯的对话叙事风格。
故事看起来很夸张,其实底下都是铺垫。镜头相关性挺强的。
朴赞郁的伟大永远在于他的“摄影技术”。
光是看剧本,你永远不会知道电影的真实面目。当然,米帅的戏剧仍然有很好的基础。
《斯托克》一定是一部需要认真“看和听”的电影。只分析一个剧情人物或者只从字面上分析剧情人物,很容易表达错误的感情。必须进入视听语言层面,看电影不是看小说听故事。至于那种要看提起朴的“重口味”,我就无语了。
这部电影在视觉元素的对应、呼应、剪辑上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可以说他之前的电影虽然好玩,但是真的没有斯托克那样的大规模杀戮。
这部电影讲的是“女人的成长”,有点像《黄金》,只是更黑暗一点。
影片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视觉元素都有呼应和双重含义。
所以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爽的不是表层,而是底层的意义。
例如,在开始时&;mdash& ampmdash伴随着画外音和一些看似小清新的镜头长大,尼玛还以为是小文艺范。
?
谁知道&;mdash& ampmdash看过结局的人,心里应该都有一股寒意。这就是视觉元素对应甚至反转的力量。同样的场景,完全不同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成长的主题。
昆汀的姜戈也有血溅当场,但只是作秀。而这部电影最后出现的血花,对应前面的小清新,简直震撼。更进一步说,现场一切为了剧情,这是老园客的特点。他不会为了好看而无缘无故渲染场景。
影片一开始就有大量的视觉细节,绝非毫无意义。大部分都和女生的成长息息相关。
妈妈的外套,爸爸的腰带,叔叔的鞋子,成就了一个女孩&;mdash& ampmdash每个细节都有意义。
比如女生的脚开始起泡,说明鞋子不太合脚,可能太小了&;mdash& ampmdash这个女孩正在成长。挑出水泡也暗示了成长的痛苦。
花园里有几块圆石,以后再解释。
另一个例子是树上的盒子。mdash& ampmdash盒子上的黄丝带是下面的重要对应物。
葬礼上女孩和妈妈的鞋子特写,一个是女孩,一个是女人。鞋子在本片中意义重大,贯穿全片。那些蛇皮高跟鞋代表什么不言而喻。
蜘蛛爬在鞋上、脚上、裸体上&;hellip& amphellip成长的诱惑和陌生。
老浦的后两部有点“恋足癖”,昆汀是一丘之貉。
喝酒也是对应的:冰淇淋,红酒,另一个女生,一个女的。从吃冰淇淋到喝红酒,成长元素。
在声音方面,也有很多暗示性的设计。
太多了。想截图分析就截个人。
但这也是影片最大的看点,跟随一个又一个有趣、神秘、恐怖的视觉元素,来一场残酷的成长之旅。
在关键情节的叙述上,老帕克献上了特别的时空剪辑,让人很开心。
很少看到一个导演如此沉迷于这种方式:不断在高潮处同时讲述两三个时空,大胆介入倒叙。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视觉元素的对应感,简单的剧情有了复杂多样的感觉。无论是电话亭狩猎,森林绞杀还是&;mdash& ampmdash妈的,那个小孩躺在沙子里的场景让人毛骨悚然。
比如女孩多次回忆和父亲一起打猎,等猎物飞出关键时刻才给予致命一击&;mdash& ampmdash影片中的女孩就是这样完成复仇的。也是意义与场景的双重对应。
影片有三个核心人物,其中查理叔叔是推动剧情的黑暗力量,但其实女孩和母亲的关系也值得玩味。它是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影片中,女孩终于长成一个女人。一开始作为一个成熟女人的母亲,她表现得更像一个女孩,包括几次流露出困意。这两个人应该是同一个人,却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一个更文艺,所以更无力,不得不逃避,一个更现实,能面对自己,所以真的长大了,自由了。
整部电影的核心还是挺文艺的,但是“血腥文艺”,对女性成长的态度是冷酷无情的。
包括最后的字幕,随着一滴血的落下,从上到下往外流,很少有电影有这样的结尾字幕。
反正看的东西很多,而且由于其影像的对应性,很有必要,值得看第二遍。
斯托克从整体上考虑,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一定会让朴赞郁的粉丝们满意的。
至于那些不是粉丝的&;hellip& amphellip爱谁就爱谁。
另外,感觉女主的表情太“米帅”了。
斯托克电影评论3
在争议中脱颖而出,这是朴赞郁一直走的电影之路。以没完没了的戏份著称的朴大叔,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坚持个人风格的精神。在复仇三部曲的黑暗基石上,建立了影像帝国中的古希腊悲剧王朝,努力做一个“危险而黑暗的巫师”。不知不觉中,朴赞郁已经从一个需要肯定的独立电影人,变成了韩国影视的另类领袖。而且在接受和鼓励韩国电影多元化的呼声中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也是更多不愿放弃梦想的边缘电影人的一盏明灯。
我个人对朴叔的戏剧故事又爱又怕。我可以尽力去适应一些纸上的铅字,把它变成图像,但在过度敏感而残酷的镜头里,画面上的扭曲和血腥还是会震撼我不够幽默的感官细胞。比如我可以淡定的看《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最后刺中眼睛,但我对这样的视频故事总是本能的退缩和犹豫。纠结,最后被好奇心俘获,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矛盾的感觉可以在朴叔的电影中找到,另一部是拉斯·冯·提尔。
看斯托克之前,朋友已经帮我探路了。没有剧透,只说了一句“我没用多少红糖,花了几条皮带。不知道斯托克的复古鞋是谁赞助的?”这样我心里就有底了,就算暴力也能看出来。看完之后,我回想起朋友确实讲过视觉恐怖的本质。除此之外,重点是人物关系,依然开着伦理道德的玩笑,做着他古老而简单的拿手好戏&;mdash& ampmdash至亲之间的厮杀,暗房里游荡的暧昧和滥交。只是不同地方的食材决定了西餐的烹饪风格,多少削弱了朴叔的导演功力。好像是吃了用“白菜”腌制的泡菜。至少和他的经典老男孩比起来,我还是觉得有点鸡肋。
尤其是在混乱的剪辑中,试图让复杂的叙事方式让看客思考,让人物与事件发展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时,最常见的失败就是“顾此失彼”。斯托克的问题并不明显,但关于剧情有很多不解之处。虽然后面有答案,但都是点对点的对应,不是点线面的完美契合,降低了剧情的厚度,限制了重新理解的广度。最后只能给人一种感觉,“还不错,其实还可以更好。”因为它想要的太多了,想要画面的唯美烂感,想要被诅咒的复古意境,想要御姐、小清新、怪小米的情感,想要伦理、哲学、精神疾病的深入探讨。如此茂盛,没有针对性的集中,丢失的东西自然不易察觉。
简单总结一下影片,一个老变态出于爱或者欲望,想救一个小变态,在这个过程中杀了四个人。结果小变态杀了老变态,独自上路了。总之,这是一个精神病家庭自相残杀的故事。整个悲剧被一种“未知的命运”洗去,消失的痕迹渐渐引出了我要讨论的“行为基因”。我想,无论是暴力、犯罪还是精神分裂症,背后由基因分析控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让斯托克看起来神秘而迷人。从这部剧也可以知道米勒真的是一个全才,编剧的功力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
回到电影情节,如果顺利的话,斯托克要讲的故事很好理解。故事散见于开篇镜头中“斯托克小姐”的独白&;mdash& ampmdash穿着妈妈的外套,爸爸的皮带,叔叔的鞋子,“叔叔”曾经像一只躺在沙滩上的蝴蝶一样飞来飞去,她也在床上做着同样的事情。形体的遗传揭示了隐藏的基因,那就是她。这个家庭塑造了她,她体内流着某种坏血。为了避免更糟糕的情况,她选择了杀戮,这是怪异的,冷酷的,分裂的。正如你从印第安·斯托克小姐那里知道的,斯托克一家都病了。
除了基因分析,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成长环境与人格分裂的关系。从凶手“叔叔”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他年轻的时候挖了一个坑,把蹒跚学步的弟弟埋了。第一次杀他是为了重新获得大哥的关注和喜爱。他说理查德被他的弟弟迷住了。结果,他被这个家庭彻底驱逐,在斯托克斯夫妇捐赠的精神病院住了20年。想想看,一个幼小而错乱的灵魂,被关在“牢笼”里,这样的人性不可能正常。后来成年了,他回来杀了大哥,然后又杀了三个闹得他心烦意乱的外人。
看来表现我二叔,嫂子,外甥女之间的恶爱并没有朴叔描述的那么明显,或许符合精神病理学的科学性。这是精神病人,没有卡。有趣的是,米勒在建构这个情节时,以“利用精神病人幻想到处旅行,刚结束欧洲之旅”来延续故事。不知道和乔丹·斯科特的《裂》在灵感上有没有碰撞,一瞬间感觉似曾相识。
从“理查德神父”,也就是女主角的印度父亲的立场来看,家庭悲剧曾经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他冷漠、专制、好斗的扭曲人格埋葬了家庭的欢乐,他的妻子变成了一个对爱和性如饥似渴的不满足的女人,他的女儿变成了一个压抑自己感情的冷血动物。他带她猎杀动物,制作标本,以适应死亡和杀戮所感受到的伤害和痛苦,让她对血腥的习惯变得麻木不仁。妻子在爱护动物标本的变态情绪中积累了寻求自由的无畏和勇气,却无力抵抗危险的诱惑,沉溺于乱伦的激情中。
至于印第安人,她是父亲、母亲和叔叔三位一体的载体。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角色的特点。她是“想求”的执行者,受害者,逃亡者,胜利者。这样的安排,我绝不是给三个成年人贴标签。事实上,各种形式的欲望驱动的分裂之间不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也许,我说的只是表面,因为精神上的病灶是无底的。但是看电影,问题就摆在了印度人身上,它集中在成长的欲望上。以世界上最毒的蜘蛛而闻名的北美“黑寡妇”在影片中绝不是一个随机的存在。复仇、欲望、黑暗在宗教、生物、民俗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符合女主角的印度特质。
另外,我特别注意到的是全剧对“黄色”的特殊运用。黄色的丝带、蛋黄、黄色的铅笔、黄色的雨伞、插在沙雕中的黄色旗帜、柏油马路上的黄线、花瓶内侧的黄色菱形画、黄色的电话、黄色的灯等。都是用来反复强调这个元素的,也是为了帮助看客分析人物。在西方世界,黄色的负面象征意义是“危险”、“不安”、“注意”。各种门派专门治黄。伊斯兰教认为黄色象征死亡,讨厌黄色。_ _ _不喜欢黄色。藏传佛教有些教派因为敬畏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穿黄色衣服。这样,文化对电影故事的渗透就有了独特的魅力。而且关于梵高对黄色的迷恋,以及他疯狂自杀的悲剧,认为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被黄色毒害而如此巧妙地与电影重合,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噱头。
我一直觉得朴叔对韩国人特有的艺术有着敏锐而敏感的理解,但他就是不喜欢谈一种温情,所以他所有的电影都是冷艳的主心骨,微妙的感情纠葛得到处理的同时,平静之下却有暗流涌动。我特别爱那一段,里面“大嫂”和“二叔”调情,配上经典老歌《夏酒》暖色,再蒙上黑色,对比鲜明。朴叔也发挥了昆汀的好身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细节上的用心也值得称道。我二叔,小时候爱挖坑埋人,20年后也有同样的爱好。当初印第安人搬不动的大铁球最后成了墓碑,反应过来就是一点小意思。当然,朴大叔虽然以一种克制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黑暗,但他并不软弱,比如冰箱里管家的冰冻尸体标本,以及大叔在处理管家和金阿姨时的镜头方式,突出了王大爷解下腰带的画面,激发了人们对更多邪恶的想象。总之,在写这么多的过程中,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有所回升。好不好,就看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