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简介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她的写作技巧相当娴熟。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是作者巧妙构思的,表面上有着自然合理的因果关系,背后隐藏着本质的原因。女主角根据表面现象做出合理的猜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时不时会有疑惑,但是有了良好的观察,他们的思想自然会发展,当最终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完全不同,产生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已经在字里行间了。
小说的情节围绕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力图揭示当时女性为了寻求经济保障和提高经济地位,无视女性的感受和人权,把结婚作为一种陋习的丑恶时尚。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追求平等的交流和与男性的思想感情挂钩,要求平等的社会地位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性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等同于反抗的呐喊。
如书名所反映的,故事聚焦于“理”与“情”的矛盾。玛丽安代表的人物是非理性的,感性的;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所代表的人物,理性多于感性;威洛比所代表的人物在情感上是非常虚伪的。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感性,实际上冷酷无情,自私自利。在故事中,作者赞扬了那些珍惜感情的人。虽然他时不时讽刺这些人缺乏理性,但对那些缺乏感情,在感情上只是理性或虚伪的人,他是看不起的。作者最后很欣赏女主角埃莉诺,因为她感性又理性。这就表明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要受到理智的制约。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 ~ 1817)是英国女小说家。他出生在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的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在父母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出版了六部小说。1811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第一部作品,随后是《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65438)。《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她去世后第二年出版的,用的是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家境殷实。她生活在一个农村小镇,接触到的都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她的作品中没有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写了身边的小世界,尤其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恋风波。她的作品轻松幽默,充满喜剧冲突,深受读者喜爱。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则另辟蹊径,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农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虽然反思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