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和小说写作有什么区别?

第一,人与环境。任何影视剧都少不了对环境景物的描写。那么,什么样的景物描写好呢?标准很简单,看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是直接成为人物思想情感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些相似之处。古诗词中经常有对景物的描写,但最后那种描写还是会落到人的身上。比如:“蓝天黄土地,西风紧,雁过飞南北。谁醉了小赖的霜林?总是留下人们的眼泪。”前面描写风景的句子都在最后一句找到了归宿。影视剧中成功的景物描写也是如此。比如《城南旧事》结尾,影片充分发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台湾省义地,灰色的坟墓依然躺在哀怨的草地上,一群红叶在秋风中枯萎,乌鸦在霜冻的日子里凄凉地啼叫,伴随着令人心碎的音乐,这一切构成了义地独特的情调。在这里,剧作家显然不是简单地描写美丽的秋景。对于整部剧来说,这是一个情感的高潮:英子长大了,经历了人间很多风雨,性格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她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只知道唱《小麻雀》的小女孩了。除了快乐,她明白了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公和痛苦,她学会了悲伤。影片结尾的这一系列景物描写,通过画面的内涵、色调、节奏、韵律,外化了小英与亲人(死去的父亲和走了的马松)和童年离别的伤感。它反映了小英的性格和情感,因此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使观众能够从这一场景的描述中思考和品味一些关于生活的东西...可见场景在剧本中没有独立的意义。没有人,再美的风景也会很无聊。这种缺陷在如今的国产电影中依然常见。在一些电影中,风景被描述得很多,很美,但仍然不能吸引观众。说到底,是因为人们在欣赏不同的艺术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你欣赏一部戏剧时,没有人会抱怨你听不到歌声:当你欣赏一部歌剧时,你听不到好歌。人们欣赏电影,想看的是生活——人的社会生活,人的命运。如果他们想看风景,他们会去看摄影展或风景旅游电影。我们很多初学编剧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一点,片面追求景物描写的华丽辞藻是不对的,而忽略了多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人与动物的确,有很多电影直接描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比如苏联电影《黑耳白梁》里详细写了一只狗的身世。表面上看,这部电影的主要对象是一只狗,但实际上,剧作家正是通过狗在人类中的经历,揭示了苏联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人所体现的不同的道德情操。再比如美国电影《大白鲨》,用了很大篇幅写鲨鱼的凶残。从片名来看,大白鲨成了影片的主角,人却成了辅助因素。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自始至终,这部电影吸引人的魅力只来自一个原因:观众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担忧。他们关心的是各种人物性格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反映,以及人物关系的变化。他们期待人们战胜这场灾难。如果这部电影不聚焦这些“人类的问题”,和电视剧《动物世界》也差不了多少。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是一部纯粹讲动物的电影,怎么会把重点放在“人”上呢?这样的电影确实存在,比如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美国电影《海鸥乔纳森》。前者只写狐狸,后者只写海鸥。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其实都是寓言。其中的动物都被明确的拟人化和拟人化了。剧作家赋予了他们人类的思想、感情、社会本质和社会关系,他们的生活象征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所以他们也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如果没有,这些片子就和普通的科教片没什么区别了。三、人与技术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同志给专题片厂写了一个反映钢铁工人的剧本,但是编辑看了以后,又转给了科教片厂。因为剧本着重描写了炼钢的技术问题,却忘了刻画人物,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至于让编辑误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如何炼钢的科教片剧本。你可以想象一旦这样的剧本被拍成电影会发生什么。当遇到故事片剧本的技术问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绕过它。比如你写一个石油战线的故事,其中你写了一次井喷,你不需要通过人物之口详细解释井喷的原因,只需要暗示它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观众希望看到井喷后人们的不同表现,而不希望听到一大堆专业术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一个电影剧作家应该始终把创作的目光对准人,他只对与人物性格直接相关的东西感兴趣,对与此无关的东西不屑一顾。性格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相对稳定的态度以及相应的习惯性行为。构成人格的因素非常复杂,研究人格心理学的专家往往会用大量的文字进行分析、推断、归纳和总结。我们这些学编剧的,在构思人物性格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不需要像心理学家一样,对一个人物的构成要素逐一分析。如果真的那样做了,会让一个鲜活的艺术创作变得冷漠而机械。所以我们只需要从主要方面去把握人物性格就可以了。在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倾向性”和“气质”。一场大火正在燃烧,火焰正在吞噬国家的财产。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忘记个人利益,勇敢灭火,有的人怕死,逃跑。是性格上的倾向决定了人们的不同态度。所谓倾向性,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立场、政治态度等等。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意志、情感、人生规划以及他对生活的热情程度。显然,性格结构上的倾向是后天养成的。其成因与人们的社会经历、遭遇、家庭、阶级地位、出身、教育、职业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直接相关。一场大火,两人都把生死放在一边,一心保护国家财产。但其中一个单纯鲁莽,一下子冲进火海,却被大火烧死;对方沉着冷静,机智灵活,采取了有效措施。这两个人的倾向是相似的,决定他们不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性格结构中的气质(当然也有其他因素,比如是否熟悉消防知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脾气暴躁,容易激动;有的人沉稳稳重,慢条斯理;有些人脆弱,内向,娴静。这是一种不同的气质。气质受自然影响很大,但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不断改变人的身体素质,所以人的气质也会发生变化。在一个人的性格中,倾向性和气质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误以为人的行为有的取决于他的倾向,有的取决于他的气质。人的任何行为都同时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并且同时体现这两个因素我们在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不仅要写人物做什么,还要写人物怎么做,这些都是人物身上的倾向、气质等因素产生的。气质等等改变不了人的倾向,却能让它展现出丰富的个性。文艺作品中真实的活着的人物丰富而复杂,也千差万别。我这里重点说了“倾向性”和“气质”,并不是说只关注这两个因素就够了。只有从多方面把握个性的各种因素和复杂表现,才能塑造出独特而丰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