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和眭澔平有怎样的故事?谁能提供?
三毛和眭澔平是挚友。
现在谈到与三毛的关系,眭澔平说:“1990年认识三毛,我觉得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我们之前的爱不是俗气的‘爱’,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爱。
”他说,当年三毛给了他放弃功名远走他方的勇气,在他出国读博时,三毛要他把她最喜欢的咖啡色的小熊带走,“我后来才知道,她对我像母亲对孩子一样的关心,这是和一般世俗的爱不一样的”。
在台湾,眭澔平是家喻户晓的电视台新闻主播和电台音乐总监,他曾被评为台湾三大电视新闻主播、台湾十大报告文学作家,并因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而被票选为“台湾人最羡慕的人生”。
此外,眭澔平获得过台湾五座传媒“金钟奖”、五座唱片“金曲奖”,至今这项纪录未被突破;已经出版的书有三十余本;台湾大学现用校徽的美术设计人之一。
他和三毛相识于1990年,所拥有的交情也不过区区一年。但他却是她非常信赖的朋友。28年前,她从电视上看他播新闻,他也像一个忠诚的粉丝一样读她的文章。
因为当时要写《台湾风云人物聚点》,眭澔平选了三毛等8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对三毛进行过深度采访。
“请进,不必脱鞋了──我觉得鞋子是人整体的一部分,擦擦干净就可以了!”
“冷不冷?我都穿男孩子的衣服,给你套一件?”
“肚子一定饿!我去舀碗热的桂圆汤给你喝。”......
眭澔平初见三毛,她便以她的明快与热情,爽朗与率真让他激赏不已。其后彼此亦有酬酢往来。虽然两人相差十几岁,但扺掌而谈,相处甚欢,遂成莫逆之友。有人厮守一生,仍是咫尺天涯;有人不过是竹林之游,却成过命之交。
当时眭澔平在办理香港赴俄罗斯的签证,因为没有手提,也没有BB机,所以三毛弃世前打给他的最后一个电话,他根本没有办法接到。
三毛和眭澔平的家住的很近,走路只需十分钟,有时候她心情不好就会给他打电话。因为每一个西方孩子都有一个Happybear,她觉得可以给予失意人最好慰藉的就是小熊,所以她就叫他“小熊”。
三毛一直都说她希望将来有钱了以后,要做一个很大很大的小熊,在台北街头。如果任何人感觉到孤独、无助,需要一个拥抱的时候,投10块钱,就可以去抱一抱。每一次她絮絮不止,他都安静地聆听。
于她而言,他更像她的一个温暖的“树洞”。她不担心他泄密,不担心他嘲笑,她妥帖地在他那里寄放她的脆弱与忧伤。在电话的留言里,她称她自己是小姑,“小姑独处”的“小姑”。
荷西葬身于大海后,她一直是孑然一身。她曾和眭澔平说,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作家,她就是一个小女人,只希望跟一个爱的人,生一大堆孩子好好过一生。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小女人愿望,对她来说,都是此生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扩展资料:
三毛对眭澔平:
母亲对孩子一样的爱
从三毛写给眭澔平的信,就可以看出三毛跟眭澔平关系非同一般,而当时更有人称眭澔平是三毛“爱但不能嫁”的人。眭澔平比三毛小17岁。
现在谈到与三毛的关系,眭澔平说:“1990年认识三毛,我觉得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我们之前的爱不是俗气的‘爱’,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爱。”
他说,当年三毛给了他放弃功名远走他方的勇气,在他出国读博时,三毛要他把她最喜欢的咖啡色的小熊带走,“我后来才知道,她对我像母亲对孩子一样的关心,这是和一般世俗的爱不一样的”。
1993年,眭澔平成立了三毛纪念馆,直到今天都在苦苦支持。现在,他在新书《三毛的最后一封信》中用20年的时光、20个三毛的故事、20首纪念三毛的歌曲、20段三毛尘封的录音、20幅为三毛创作的画卷以及20年180多个国家的旅行记录,为天堂中的三毛寄出了一封回信。
他说:“我相信在今天,我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她,她会感到非常安慰。”辽沈晚报:三毛和荷西的感情究竟怎样呢?
人物轶事
1、与西部歌王王洛宾
三毛曾到过当时西部歌王王洛宾居住的城市乌鲁木齐两次。其中一次,三毛居住在王家,并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访问。与其说是所谓的“忘年爱”,不如说是我三毛善良、单纯的一厢情愿,被好事者涂抹成了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
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忘年情”。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她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几十年。当她有机会去新疆旅游时,特地去拜访了这些民歌的原作者王洛宾先生,此时的王洛宾已经70多岁了。
海峡两岸,鸿雁传书。短短的3个多月,往来6封信件。王洛宾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
三毛急匆匆来信,责怪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新疆时,直接就住在了王洛宾的家里,憧憬着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宾之间,无法疏通30多岁年龄差距造成的鸿沟。
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远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14天后,三毛提着行李,落寞的回到台湾。
然而不到一年,却传来三毛的死讯。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在《1943-1991 三毛》传记一书中,三毛的友人澄清了这段被三毛迷不得不提的故事。事实上三毛与王洛宾的相处很不愉快,更没有忘年情这一说。
2、与张乐平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没能消解她心中的中国情结。
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
3、母亲
曾经,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在一篇题为《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的文章提及,在四个兄弟姊妹里,次女三毛的性格最为特行卓立、不依常规,及不能忍受虚假。所以,父母要在她身边看守着每一脚步是否踏稳。
人民网-橄榄枝下的三毛:那个离上帝和自然最近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