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体现的文化霸权在哪里?

纵观国内对《印度之行》的研究,大多是评论作者的人文思想、文化交融和创作技巧,而小说的政治意识——反殖民主义和殖民意识,尤其是后者,很少进入评论家的视线,相关文章屈指可数,这与作者福斯特极力淡化作品的政治问题不无关系。

尽管如此,《印度之行》的政治内涵是显而易见的,许多评论家都称赞这部小说的反殖民主义思想。然而,随着当今研究领域的扩展,后殖民理论的走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反思作品中蕴含的殖民主义思想,对于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意识,更全面、多角度地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大有裨益。

《印度之行》是作者根据两次印度之行写成的。通过两位英国女士的印度之行,反映了英国和印度人民之间的文化和精神差距,并对造成和加深这种差距的英国殖民统治制度提出了质疑。小说通过其中心事件——一桩跨种族强奸案引发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与一群觉醒的印度人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歧视与反歧视的斗争,表现了印度人民对自由与友谊的强烈渴望。

福斯特始终站在印第安人一边,大力倡导真诚、平等、博爱的人文思想,强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批判英国帝国殖民者严重的种族主义。但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福斯特把交流的希望寄托在人性的完善和道德的完善上,无法从帝国主义的本质上分析宗主国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和冲突。

作者用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的冲突来说明,正是英国殖民官员“不发达的心”造成了英印关系的紧张,使英国失去了统治印度的可能性。虽然小说的主旨是探讨东西方能否平等对话交流,英国人能否成为印度人的朋友,但书中有很多诋毁印度的地方,不容忽视。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殖民扩张中的英国作家,福斯特的思想必然不受白人中心主义的影响,必然没有明显的“文化优越感”。他的出身、文化、教育、经历,让他很难完全摆脱殖民视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和意识:他热爱神秘的东方文化,但又怀念理性的西方文化;他同情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但潜意识里怀念大英帝国的辉煌;他真诚地对待印度人民,却不自觉地流露出种族偏见。这种双重倾向还表现在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上。福斯特是风景描写的大师。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生动优美,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象征意义。印度混乱、神秘但又充满活力的多义性,在福斯特真实的风景画中有所暗示,生动却又无序,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人们所追求的有序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