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居易诗歌的两个问题

1.白居易的琵琶之旅

琵琶游历十年,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天,我将送一位客人到浦口,我将在半夜听到那些弹琵琶的人。听其声,有京都之声。问他,本长安崇尚女性,在穆和曹二山品琵琶;老年渐逝,我致力于做妻子。然后他点了酒,让他快点弹几首,曲子就慈悲了。自说年轻时开心的事,如今却渐行渐远,游走于江湖之间。当官两年了,心安理得,感觉自己已经走向了未来。因为长句,所以歌曲送给他们。凡616字,命曰《琵琶行》。

明明是616个字!2.《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描写和歌颂爱情。

爱情的长恨歌

——论长恨歌的主题

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对诗本身意义的研究上,因此争议颇多。本文试图从写作背景、诗歌内容和诗歌标题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主题。通过分析史料记载的白居易和香菱的初恋和悲惨的爱情经历,得出《长恨歌》这首诗是建立在这种情感经历基础上的,其主题必然与爱情无关。同时,《长恨歌》花了大量笔墨描述李阳恋情的发展和最终结局。诗中“长恨”二字的含义是一种长久的、永恒的遗憾,也隐含着它的用意。因此,作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描写和歌颂爱情。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写作背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但对于这样一篇人人都可以阅读和背诵的文章,其主题一直没有定论,对古今研究者来说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一部优秀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含义总是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总能得出一个结论,虽然不容易得到普遍认可。有人认为,以往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并不是绝对互斥的。它们都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性,并且可以相互交融,从而* * *建构了《长恨歌》的多重意义。这种观点看似全面,实则是一种兼收并蓄,多重含义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逃避。因此,笔者试图重新探讨《长恨歌》的主题。首先,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来看,《长恨歌》的主题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写作背景:当时被任命为县尉的白居易与好友陈洪、王志富游览仙游寺,聊起50年前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当时,王志富提出用文学作品来讲述这个故事。她丈夫希望为未来做的事,直到他出生才被打磨,却随着时代而褪色,不为世人所知。乐天比诗更深,比情感更深。试着唱一下怎么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陈红写的是《长恨歌》。文学作品的主题总是与某种写作目的相关联的。我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只能从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个原问题来研究。否则,脱离作者自己的写作意图去推测和判断,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当然,白居易本人已死,我们无法亲自过问他老人家的本意,但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的背景来判断他的写作目的。所以它的主题也应该是我们从它的写作原因和目的来研究它的主题思想的出发点。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还停留在文字和事件的表层意义上,那么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研究?从写作背景来看,白居易是在和当时的朋友谈论李(唐玄宗)和杨(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下了《长恨歌》。因此,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叙述李阳的爱情故事,以此来表达对李阳爱情悲剧的同情和对忠贞爱情的歌颂。我们很容易由此产生疑问:他活得好好的,那无缘无故的空虚感是什么?这个解释是不是很牵强?我们可以给出两个答案:第一,文人喜欢白抒胸臆,无事生非,硬要把什么东西挤出来。他喜欢谈爱情,我们也无能为力,但这个解释显然没有说服力。第二种解释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在王志富的建议下写成的,但其中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经历。白居易和香菱有过初恋经历。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经历对《长恨歌》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长恨歌》这首诗一开始是对男女主人公的谴责,但随着它的发展,诗人用自己的感情和想象丰富了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更普遍的意义,使作者和读者对它产生了高度的共鸣。(3)白居易11岁时,随母亲举家迁至其父白任官之地。离开徐州(今安徽省宿县)后,他认识了一个比他小四岁的邻居女人。她叫向玲,活泼可爱,对气质也略知一二,于是他们成了青梅竹马。等到白居易19岁,香菱15岁的时候,爱的种子开始了他们的初恋。白居易有一首《邻家女儿》的诗,记叙了这件事:一个亭亭玉立赢得十五仙,一个白日少女在旱地上长出一朵莲花。哪里可以清闲的教鹦鹉学舌?纱窗下,绣床前。赞美香菱的美丽和她甜美的声音。贞元十四年(708),白居易27岁,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途,不得不离开江南的傅和叔父。一路上,他写了三首诗纪念香菱。前两首是《送香菱》《寒夜》,第三首是《长相思》:西风九月起。月亮又冷又冷。秋夜漫漫,魂起九宵。二月东风来,草折花开。春日想你晚,肠子一天九回。我小妾住在罗桥北边,你老公住在罗桥南边。我们十五岁认识,今年二十三。像个女萝卜,生在松树边。藤蔓短枝苦高,背不动。人们说,人有一个愿望,愿望就会实现。甘愿做远方的野兽,步步为营。我愿做深山老树,枝干相连。最后一句"枝桠相连"不谋而合,我们希望在天堂飞翔,两只鸟合二为一,在地球上共同成长,一棵树的两个枝桠。在《长恨歌》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白居易写《长恨歌》有着丰富的情感基础。可以明显看出,白居易和香菱相处17年,相恋8年,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开后,我不仅想念对方,还想过结婚。香菱担心自己家最底层(城市贫民),爬不上白居易(三代地方小官吏)。最后,我表达了我真诚的希望一步一步一起努力。贞元十六年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在外生活了近10个月。她恳切地要求母亲嫁给香菱,却遭到了家庭观念很强的母亲的拒绝。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上学,需要举家迁往长安。回家后,他恳求母亲允许他再娶香菱,但在子女婚姻中拥有最高权威的母亲不仅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而且在全家搬走时,也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是无望的,但他们深深的爱并没有就此结束。白居易以不娶他人来惩罚母亲的错误,写了三首诗来纪念香菱:《至日冬夜思念香菱》、《感秋》和《送别》。37岁时,白居易被母亲逼死,经人介绍娶了同事杨的妹妹,但直到七年前的元和,他仍给香菱小姐写诗。比如晚上下雨,感应镜等。后来白居易被冤贬江州,与杨夫人结识了漂泊的香菱父女。白居易和香菱痛哭流涕,写了一首题为《相逢老了》的诗:我梳白发添新仇,你扫青虫减旧容。应该是陌生而惆怅吧,年轻人离别,相逢老了!此时白居易44岁,香菱40岁,未婚。这里白居易又用了恨这个词!作者认为,这种仇恨与《长恨歌》中的仇恨无关。直到白居易53岁,从杭州刺史任满回罗京的路上,看到旧村邻居的变化,香菱已经不见了,这场持续了35年的爱情悲剧才告一段落。这段恋爱经历结束了,但留给白居易的思念和悲伤却是无尽的。他认识到男女追求理想爱情是天经地义的,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阻挠都是非常错误的道理,这也成为他创作《长恨歌》等诗歌的认知和情感基础。总的来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基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无病呻吟。通过对其写作背景的研究,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表达诗人对纯洁、忠贞、专一的爱情的赞美。为什么要歌颂?这是因为白居易自己也有一段关于初恋的悲壮情感故事,所以当王志富提出要写李阳的往事时,诗人立刻想起了自己的情感经历,决定了写作的主题——通过写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失败婚姻的无声抗议。但这种抗议并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所以不能提升到揭露和讽刺的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尖锐的阶级总量的某些方面;一方面,由于作者的封建士大夫立场,对皇帝的悲剧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唐诗选读》)这显然脱离了作者自己的写作意图,也不符合作品的情感基调。如果要揭露讽刺,却要花很多笔墨去描写爱情,有必要吗?第二,从《长恨歌》的诗歌内容来研究其主题,《长恨歌》中包含了大量描写李阳爱情的诗歌,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李阳与他的情妇春、他的暴君夜之间的爱情。他的宫廷里还有其他的女士,三千位都是绝色美人,但是他对三千位的宠爱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当她在她的黄金房间里穿好衣服时,将是几乎晚上,当玉塔里的桌子被清理干净时,她会闲荡,慢慢地喝着酒。第二,杨贵妃死后,与情深,天地复圆,龙车归家,皇帝不离。马尾坡的泥土里埋藏着那段记忆和痛苦。她洁白如玉的脸在哪里?。统治者和领主,当目光相遇时,在他们的外套上哭泣,他们骑着马,放松缰绳,慢慢向东,回到首都。池塘,花园,宫殿,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太叶湖芙蓉,未央宫柳树。但是花瓣像她的脸,柳叶像她的眉毛,...如何解释《长恨》的主题?这是影响这首诗主题取向的关键问题。有人认为是仇恨,诗的主题是长恨歌,是白居易对唐明帝(玄宗)等有欲望的君王的仇恨,迷得要死。但笔者认为解释为遗憾更为恰当,即唐玄宗时期杨贵妃的终身遗憾。试想,国王无欲无求,糊涂到死,值得你终生仇恨吗?不管长话解释为长久还是引申为终身,恨只能解释为后悔。白居易《长恨歌》所表达的思想,正是诗人为这首长歌所选择的诗题,即“长恨歌”二字。恨是后悔和怨恨。(5)和作者写李阳的故事,有什么长恨?作者实际上已经指出了这首诗的结。在诗的最后一段,诗人在放下李阳与生死分离、思而不见、爱而不能重聚的处境后,以地久天长、天久天长这两句意味深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总有一天两者都会结束,而这无尽的悲伤会永远持续下去。。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深爱的夫妻遭受这样的不幸,只能为这对夫妻和所有的后人铭记。白居易的名句,他恨了很久,也写下了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李阳感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表现了诗人对悲剧主人公的极大同情。诗言志,写诗永远是为了表达,题目是诗的眼睛,所以研究题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作品的主题。从《长恨歌》的歌名来看,诗人的本意应该是表达一种永恒的遗憾,这与诗人自身情感经历的遗憾是一致的。因此,作者认为《长恨歌》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它写的故事不完全符合史实,但却是李阳之间的一段恋情。所以《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爱情的著名诗篇,而不是一部政治讽刺作品。当然,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争议,很多名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论述只是基于自己的理解,论述中不乏肤浅之处,所以本文只敢略作探讨。注:①陈惠敏:《李阳》和《长恨歌》中爱情的多重视角?/B& gt;多重含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998期,第1期。②《唐诗选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第150页。③程:《今日诗选》,第354页。④《王永忠:白居易初恋的悲剧与创作》,《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1997)。⑤储斌杰:《风情万种长恨》(著名学者唐诗解读,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版)。(2002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