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什么看曾国藩?
在信仰上,贫穷是决心的基础。在莲滨书院读书时,受山长刘的影响,曾国藩下定决心,把“内为圣,外为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修养,并给自己立下座右铭:“不为圣人,则为禽兽;不求收获,只求耕耘。”曾国藩以“君子穷”为人生信条,他在家书中写道:“弱者为尊德之本。勤奋是建业之本。古无财圣,宴无英雄。”他认为“富贵功名皆浮于世,心胸宽广才是真利。”曾国藩曾为自己写过一副对联,“养活一个春天,就是养活两个穷骨头”,意思是只要人的信仰像春天一样旺盛,保持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就已经使我们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富足了,物质上的贫穷算什么?他又说,“我受不了穷,我受不了;在曾国藩看来,能不能忍受贫穷与一个人的性格、人生成就有很大的联系,而巩固贫穷是一个人决心的重要内容。
在仕途上,贫穷是养生之道。与曾国藩同时代的两个权臣张穆阿和肃顺,贪得无厌,一个丢了官职,一个被抢了家产,但同为权臣的曾国藩却能死得其所。一般人认为曾国藩在晚清政坛上升到副部级十年,三十多岁就站稳了三朝。要学就要学他的为官之术。然而,曾国藩的为官之术到底是什么?曾国藩自己认为,他做官的根本和最大本事就是一个字,穷。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被提升为国子监讲师,詹世福行走。升官那天,他在缺口的阴影里郑重地写下了下面这句话:“只要官员不爱钱,只要坚守‘廉洁’二字,哪怕偶尔做了不公平的事,上帝也会原谅他们。”曾国藩的“贫官”哲学,源于强烈的谨慎意识。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福不可享,祸不可期。”"哪里有繁荣,哪里就有衰落,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正是这种“穷官”的哲学,让曾国藩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却能最终功成身退,名声大振。
在生活中,固贫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曾国藩生活简朴,起居不奢,衣服不新,饮食不精。“该砍的一定会砍,该省的一定会省。”可谓官场“苦行僧”。他每餐只吃一个菜,从不多套,所以被称为“一品宰相”。他的衣服经常打补丁,但在30岁时,他缝了一件蓝色的缎子夹克,穿了30年,仍然像新衣服一样。到了晚年,他出了名的地位很高,鞋袜还是妻子儿媳做的。他弟弟盖了新房子,他听说后很不高兴。他写信问他的弟弟。他一生都在与官场的世俗语法作斗争。他不收红包,也不喝华三。偶尔,他会收到下属的礼物,并不得不以同等的礼物回赠。旅行时,他没有要求下属欢迎他并提供住宿。曾国藩以清廉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道德修养的典范。连与他有玉情结的左都忍不住称赞他。“诚足以后世。”
在家族管理中,穷是传家宝。曾国藩在一封信中告诫他的弟弟和儿女,“天下官家,享之不止一代,必竭其所能,子孙起初骄横,然后飘泊,最后沟壑,能庆一二代者,鲜矣。”“家世持久的人,不是靠一时的官衔,而是靠长期的家规,不是靠一两个人的突然发展,而是靠大众的维护。”他做官发财,丢下儿孙,是极其可耻的。他认为儿孙“贤惠,钱多,必损其志;愚而富,则受益于此。“我没做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类的事。曾国藩重视子女教育,是官员家庭教育的典范。他的家书几乎有一半都包含了他教导子女如何勤俭持家的内容。他认为,孩子“辛苦时筋骨更壮,娇生惯养时精力更弱”。在给儿子曾的一封信中,他说:“凡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做大官,而我不想做大官。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读书懂事的君子。“勤能补拙,勤能补拙。”他不允许他的孩子骑在马背上,穿着华丽的衣服,以免助长他们的傲慢和懒惰。正是这种“差”的教育,使得曾家五代人才辈出,成为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