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小说。请给我一些关于那个世纪的信息。

中世纪(中世纪)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在西欧)。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几百年后,封建制度统治世界,直到文艺复兴(公元1453年)和资本主义兴起。“中世纪”这个词是在15世纪晚期被人文主义者使用的。这一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战乱频仍,导致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无望的痛苦中。因此,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在欧美一般被称为“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又称中世纪史,是指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瓦解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然而,世界上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5世纪西欧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大约1000年的封建社会历程。

另一种观点认为,直到9世纪,根据圣奥古斯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上古学者认为,人类正处于历史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圣经在《启示录》中预言的“末日”,因此具有黑暗的含义;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一词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现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作品,旨在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他认为自公元410年罗马陷落以来的变化和事件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待历史不是按照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照社会(学术)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因此,人文主义者将这900年的古典文化停滞期称为“黑暗期”。

彼特拉克将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崛起,恢复古典文化的纯粹性。14年末,15年初,人文主义者认为一个现代时代已经开始,所以从逻辑上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

所以,从人文主义者开始,历史学家也对“黑暗时代”和“中世纪”持否定观点。在16世纪和17世纪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了这段历史。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改革派也给出了与“黑暗时期”相反的图景:社会和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至于“黑暗时期”,现代很多否定的观点都来自于17和18世纪启蒙运动中康德和伏尔泰的著作。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改变了这种关于“黑暗时期”的片面消极思想倾向。它给出了一幅和平的画面:社会与环境的和谐根植于大自然的生命之中;同时也回应了启蒙运动中以理性彻底超越感性的理性主义,以及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通过展示的习俗和历史事件,在今天庆祝那个时期的一些文化活动和节日中,仍然可以看到关于“黑暗时期”的浪漫观点。

风俗画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前人不知道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被挖掘整理出来。公元625年前后萨顿胡洞穴1939的发现,以及中世纪研究著名学者查尔斯·h·哈斯金斯的研究,使得“黑暗时期”似乎不再是一个恰当的词语。20世纪中叶以后,“黑暗时期”一词在英语国家专业学者的文献中逐渐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紧随其后的两个历史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并不像曾经认为的那样黑暗和停滞不前;文艺复兴不那么光明,也不那么突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也有类似的运动,尽管没有那么广泛。

所以把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期”改成了指410(或455)到754(或800)的欧洲历史。

1.混战(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和英国维京人)

2.乱,比如英法百年战争前,国王是法国的附庸。

3.宗教权力与皇权的斗争与协调

4.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纷争,比如君士坦丁堡的入侵和十字军东征。

5.黑死病的不断入侵

堂吉诃德

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奴隶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5-11世纪)、繁荣(12-15世纪)、衰落(15-17世纪)的时期。但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封建社会形成和繁荣时期的文学,因为封建社会的衰落也是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此时产生的人文主义文学,已经属于资产阶级现代文学的范畴。

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切。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宗教教条也是政治信条,圣经中的话在法庭上具有法律效力。基督教会主张神权至上,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否定世俗生活,排斥异教文化,企图以神学说教美化封建统治,使广大人民群众忍受剥削和压迫而不反抗。中世纪的大多数欧洲文学都打上了神学的烙印。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是直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文学。其基本内容是讴歌上帝的智慧和伟大,赞美圣人的崇高美德。其中,基督教故事和推理剧一般以《圣经》为题材,描写耶稣的诞生、传道、受难、升天、复活,宣扬上帝是万能的,反叛上帝的人会受到惩罚。《圣徒传》和《奇迹剧》歌颂了信仰基督、无欲无求、一生赎罪、创造奇迹的圣徒和僧侣,美化了殉道、奉献和追求死后幸福的来世思想。其他的,比如道德剧、赞美诗,也有很浓的宗教气息。在艺术上,教会文学大多运用神秘、梦幻、象征和道德的手法渲染浪漫的奇迹。

第二,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反映世俗封建贵族中最底层的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和道德水准的文学。它的主要内容是写为了维护宗教、君主的利益和与贵妇的“高雅之爱”,骑士冒着生命危险在骑士精神、驱魔和死亡中。骑士文学可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主要流行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所以也叫普罗旺斯抒情诗。主要描写了黎明时分骑士与夫人缠绵悱恻的爱情,讴歌了骑士对夫人的爱慕和崇拜,以及他们为爱甘冒风险、建功立业的侠义道德。在艺术上,骑士抒情诗注重心理描写和细腻感情,对文艺复兴初期的抒情诗产生了影响。

侠义传说采取荒诞冒险故事的形式,歌颂忠于国王、锄强扶弱、献身捍卫宗教、荣誉或爱情的侠义精神。按题材来源可分为古希腊罗马体系、不列颠体系、拜占庭体系三类,其中不列颠岛凯尔特首领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传说最为典型。在《兰斯洛特》、《囚车中的骑士》、《崔斯特瑞姆》和《伊萨卡》等骑士传说中,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被描述为威武有力、勇敢善战、驱魔护女,描述了亚瑟王的出生、武功和死亡,以及他以兰斯洛特为代表的圆桌骑士们寻找充满耶稣之血的圣杯的历险。在艺术上,《骑士传奇》既有荒诞、神秘、扭曲现实的缺陷,又有想象力丰富、情节吸引人、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优点,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很大。

第三,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最初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由教会神职人员用文字写成。早期的英雄史诗大多反映了氏族社会的后期生活,歌颂了部落英雄救民利民的事迹。其中,英国《贝奥武夫》讴歌了为民除害水妖、牺牲火龙的部落英雄贝奥武夫;芬兰的卡莱瓦拉(又译英雄国)以创造能夺取“三宝”(谷物、盐和金币)的魔法磨坊为中心线索,歌颂智慧超群、赢得“三宝”、造福人民的部落英雄万乃莫宁和伊尔马能。6、7世纪,北欧出现了神话和英雄史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冰岛的埃达和萨迦派。欧洲早期的英雄史诗诞生较早,神话色彩较多,但在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例如,在《贝奥武夫》中,水妖格伦德尔被描述为背叛耶稣的叛徒该隐的后代。

中世纪的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形成的产物。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中期的英雄史诗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洛斯的《伊戈尔远征》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罗兰之歌(1080?)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英雄史诗。它描述了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远征西班牙的决定性胜利,以及残存的顽固敌人马四立派出使节讲和以避免灭亡。查理曼派来谈判的使节甘宜伦怕死,被敌人收买。当查理率领大军回国时,马四立用六亿五千四百三十八万大军袭击了掩护撤退的法国军队的罗兰军队。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罗兰将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查理冲上去消灭敌人,处决了叛徒甘宜伦。

这部史诗集中表现了罗兰的英雄主义,他对国家和国王的忠诚,以及他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被敌军包围,面临全军覆没的关键时刻,他依然在战场上英勇驰骋,奋勇杀敌。当他身负重伤,筋疲力尽时,仍奋力将剑和角背在身后,面向西班牙,表示至死不忘保家卫国,抵抗敌人。他还向天伸出右手,表示愿意为护教流尽最后一滴血。史诗对王权的象征查理曼大帝也极力讴歌:骁勇善战,战功卓著;谈到他对正义的远见和坚持;他说他能够对内镇压诸侯的叛乱,对外打败入侵的敌人,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这符合中世纪社会从割据状态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罗兰之歌》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夸张,罗兰吹响求救的号角时,因为用力过猛,口中涌出鲜血,太阳穴爆裂而死。历史上远征西班牙时年仅36岁的查理,被写成一个留着长胡子、面容端庄的理想君主,已经200岁了。这些技巧有助于突出罗兰坚强的性格和查理威严的形象。

Epic还使用了神秘的梦境、上帝的显现、天使下凡等教会文学中常用的技巧。这虽然是基督教神学迷信的烙印,但用得好也能烘托气氛。例如,上帝让太阳停止运动,这样查理就可以在白天征服一个敌人。这个奇迹恰恰表现了查理和士兵们消灭敌人,为罗兰报仇,为国家报仇的愿望。

Poema de mio cid (1140?)是一部反映西班牙人民反抗阿拉伯侵略的英雄史诗,重点讴歌了英雄人物希德英勇善战、忠于君主爱国、对敌亲友残忍的高尚品格。史诗主要用现实主义描写希德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和个人家庭的坎坷经历,很少使用其他史诗中常见的神秘梦幻的手法。《伊戈尔的远征》(1185-1187)谴责了俄国诸侯内乱导致外敌入侵,歌颂了勇士伊戈尔。史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语言上运用了民歌,对后世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伯龙根之歌(1200?)用5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的传说反映12世纪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它歌颂了西格丽德·里特这个勇敢、大度、渴望公共利益和正义的理想英雄,谴责了哈根这个阴险恶毒的典型封建臣子。艺术风格接近早期英雄史诗。

第四,都市文学

都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反映新兴市民阶层思想趣味的一类文学。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揭露了封建贵族和宗教僧侣的专横、贪婪、愚蠢和虚伪,表现了公民的聪明和进取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艺术风格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都市文学的体裁很多,有韵文故事、市民抒情诗、市民戏剧、长篇叙事诗等,其中以法国长篇叙事诗《莱娜·福克斯的故事》最为杰出。它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象征公民的莱娜·福克斯和象征封建贵族的伊森格林·沃尔夫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人类世界、弱肉强食和封建社会的矛盾斗争。作品还揭示了莱娜·福克斯抗拒大动物和欺凌小动物的双重性格。此外,长诗《玫瑰传奇》在都市文学中也颇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