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朋友圈——(8)不要拿豆包当不当干粮。
宗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没有希望了。接下来,谁是老大,成了大家心中窃窃私语的问题。
宋朝有过兄弟继承皇位的先例。
由于宗申生命垂危,而他的儿子还年轻,他的两个兄弟王勇·赵昊和王草·赵琪正值壮年,有资格也有能力接班。
所以贪图利益的朝臣们,为了贪图政策的功德,都想着赌这两个王子获得利益。
但皇帝的家事不是官员们能说的,也没人敢把这个问题拿到台面上讨论。
我们做什么呢这些家伙煽起阴风,点起暗火,到处造谣,为两位王子的继位造势。
谣言满天飞,机会就在眼前。两位王子难免会有得宠的错觉,他们也确实动了想当皇帝的心思,所以时不时地跑进宫里探望宗申的病情。名义上,他关心他的兄弟,但他不能隐藏司马昭的心。
宗申看出了他两个弟弟的想法。他有自己的儿子,所以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作。自然,他想让儿子继承。他怎么会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弟弟染指呢?
宗申病得说不出话来解释他两个弟弟不友好的拜访,但他仍然怒视着他们以表示他不受欢迎的态度。
事实上,在谁应该接任的问题上,宗申并不孤单。在他身后站着一个坚强的女人,他的母亲,高太后。
高太后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眼看国家要变天了,她也有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展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尝到了当第一的滋味。如果大儿子继承皇位,她不会有什么事,但如果小孙子继承皇位,她将是一个合理合法的“监护人”,她将有足够的时间掌握这个王朝的权力,主导国家的政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无论哪个儿子当皇帝,都不会影响太后的个人利益,但高太后是个理想,不甘寂寞。在谁是皇帝的问题上,她不偏爱两个小儿子,而更喜欢让一个孙子做太子。
为了防止意外,她下令禁止两位王子进出宗申的卧室,并加快了册封王储的步伐。
高太后马上就办。
她安排人给孩子缝了一件龙袍,以备不时之需。
然后,在所有的大臣面前,她尽力称赞赵的第六个儿子的聪明和稳定的性格。小小年纪就知道抄佛经为父亲祈福,很孝顺。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她还拿出赵的手抄佛经给大臣们看。
大臣自然知道高太后这话的意思,也只能齐声称赞。
既然大家都说这个太子好,立皇太子的调子就定下了,也是给大臣们一口气。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来了。慈禧太后趁热打铁,立即让人把赵仆拿出来,宣读了的诏书,封赵仆为太子,改名叫。
皇帝的继承人确定了,想当皇帝的两个王子见母亲不支持,就回去做他们的王子,安享晚年。
不久,宗申驾崩,年仅九岁的赵旭继位为哲宗,年号元佑。
一个九岁的孩子处理不了大臣和政务。
于是,任绪安出面主持工作,开始听政八年。
高太后主持工作,推翻了宗申统治时期实行多年的变法法案,喊出了仿仁宗的口号,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司马光要求废除宗申统治时期的所有新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结果,改革派官员受到排挤和压制。一时间,改革派分崩离析,被逐出朝廷,或回家乡,或被贬到偏远地区使用。
哲宗是宋朝的元首。虽然他还太年轻,不能掌权,但每天在法庭上听大臣们的报告是例行公事。不过他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看着各种大臣向他奶奶汇报工作,听他们说话、吵闹、抬杠、胡说八道。
不管小皇帝喜不喜欢,这是他每天都逃不掉的必修课。
哲宗的宝座和皇太后是面对面坐着的。大臣们汇报工作时,必须面向任绪安,背对哲宗。
高太后是王朝的实际统治者,一切都需要她来决定。大臣们小心翼翼的侍候老太太,想必是忽略了身后的小皇帝。
哲宗继位后,不止一次说我看了八年的背和屁股。他不仅讲述了当了八年皇帝的基本情况,还暗示了自己被元佑保守的大臣们所不齿。
皇帝年轻,祖母掌权。他还是拿不定主意,不能给部长任何好处。
皇帝再小,也是领导。在保守派大臣眼里,只有太后,把身后的小皇帝当成不懂事的孩子。不关注一个孩子也没关系。如果你不重视领导的感受,你就是在自找麻烦。
哼!你老,我长,我骑驴看戏——走着瞧。
哲宗皇帝心里每天都暗暗发誓,告诉自己忍着。不满的种子埋在心里,反叛的风暴在头脑中酝酿。
高太后是守旧派的中坚力量,与守旧派大臣相处融洽。
那些当政的大臣只知道讨好现任领导,好处不会少。至于不懂事的孩子,根本没时间陪他旅游,也不拿豆腐当干粮。
宋朝换了一个新皇帝,要向辽国汇报,辽国照例派使者送国书来确认这件事。
这是两国外交关系中的大事,皇帝必须亲自接见使者。
蔡确实担心皇帝年轻,辽人长相怪异,穿着奇装异服,会吓到小皇帝,损害国威。然后絮絮叨叨的详细介绍辽人的礼仪、仪容、服饰等等,告诉小皇帝不要好奇,不要害怕,千万不要触犯大宋和皇帝本人的威严。
小皇帝一直听,一直不作声,蔡还真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
突然,小皇帝问:“契丹使者是人吗?”
蔡确回答说:“当然是人。”
小皇帝说:“他既然是人,你怕他什么?”
蔡果然听到了,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他不敢再说话,慌忙告退。
高太后对孙子管教很严。因为哲宗是皇帝,是帝国未来的希望。为了防止小皇帝过早地亲近女人,她安排了年迈而又尽职尽责的宫女侍候皇帝的起居饮食,也就是睡觉,还把小皇帝安排在她身边她看得见的地方,严密守护着小皇帝,生怕孩子受到伤害。
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小皇帝来说,意味着没有自由生活的空间。
对于这样的生活,哲宗慢慢感到压抑。他对奶奶的话百依百顺,一点也不敢违拗。虽然他一直很小心,但各种谣言防不胜防。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打击小皇帝敏感的心,让他陷入尴尬不利的境地。
元佑四年,民俗宫搜刮奶妈,大臣刘安世听说后大为震惊。
你要知道那时候皇帝还不满十四岁,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他在宫里找奶妈。皇帝和女人有接触吗?
刘安世急皇帝之所急,为了皇帝着想,听了风声,诚恳地写了一份奏章,警告皇帝要自重,不要沉溺于女人对身体的伤害。
另一位大臣范祖禹甚至直接给高太后写信,批评皇帝的荒唐和失职。
根据宋太祖制定的家规,谏官被听到奏,无论他说的是对是错,皇帝都不能惩罚他们,但也要认真对待他所奏,并作出答复。
两位大臣无意中听到一些传言,不管真假,一上来就骂小皇帝和高太后。
一石激起千层浪,高太后也是云里雾里,当即下令严查。
环顾四周,我没有发现谣言是从哪里来的,只好解释说,宗申留下的小公主需要奶妈的照顾,大家都会会错意,产生误会。
高太后虽然这么说,但心里还是担心,暗中展开了调查,逐一审问哲宗身边的宫女,没有发现特殊情况,这才放心。
哲宗来和朝臣谈此事时,说宫女们受审后都是眼圈红红,脸色苍白,明显受到了折磨和恐吓。不知什么原因,他觉得要有大事发生了,让他有一段时间感到害怕。
哲宗调查此事后才知道,原来是刘和范瞎吵架,往他们头上泼了一瓢污水,心里的愤怒可想而知。
听到消息并报告是训诫官的职责。刘和范只是在执行任务。根据规定,即使训诫官犯了错误,也不能追究他们的责任。不过这两个后来都因为这件事被哲总处罚了。
哲宗在处理保守派官员时,发表个人恩怨,借机修理刘、范,开了惩官的坏先例。
皇帝带头打破规则,王朝的其他规则也慢慢被打破。
哲宗最受不了的是奶奶对自己母亲的态度。哲宗的母亲朱德发出身贫寒,在朝无根基。她对婆婆、对皇太后、对皇太后都是毕恭毕敬,从不敢违抗,也不敢有任何差错。
看佛不看僧,看佛不看僧。既然是小皇上的母亲,按理说太后应该对朱德发好一点,但我不知道这个老女人有什么样的顾虑,只是不喜欢朱德发,所以不见面就会给她一个眉眼,训斥她。
年轻的哲学家把这些事听在耳朵里,看在眼里,怒在心头,记在账上。
作为一个皇帝,却不能保护他的母亲,小皇帝感到深深的屈辱。仇恨的种子在我心中悄悄发芽。
或许,太后是担心朱德发会以皇子的影响力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但就算朱德发父子真的联手,要想与官宦出身、政治经验丰富、历经三朝掌控王朝实际大权的皇太后抗衡,也不是重量级对手。
慈禧太后完全没有必要防备朱德发,但作为婆婆,她就是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处处打压她,也不照顾小皇帝的面子。说起来真的不可理喻。
按照宋朝的规矩,如果儿子当了皇帝,即使皇太后的位置上有别人,生了皇帝的女人也要享受皇太后的待遇。
朱德发的儿子当了皇帝,本该享受慈禧太后的待遇,但慈禧太后不肯。直到儿子当了三年皇帝,她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勉强允许朱德发享受皇太后的待遇。这无疑会让人家母子觉得丢脸,心里的不快可想而知。
在生活中,小皇帝的自由空间几乎是空的,童年生活几乎是枯燥的。
朝廷上,大臣们都恭维高太后,小皇上没毛病。小皇帝存在感弱。
当保守的大臣们与高太后交好,按部就班地处理朝政时,谁也没有注意到,被忽视的小皇帝的心在背后受了重伤。
皇帝长大了,对身边的人和事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但他总是沉默,从不主动发表意见。
有一次,任绪安忍不住问小皇帝:“你怎么总是不说话?”
哲宗答道:“奶奶已经照顾好了。我还能说什么呢?”言外之意很明显。这件事你们都解决了,所以还轮不到我发表意见。
任绪安听了小皇帝的话,暗暗皱了皱眉头,但没有说什么。
哲宗用的书桌太旧了,慈禧太后让人换了一张新的,但是哲宗找到了旧书桌,继续用。
高太后问他为什么,哲宗回答说这张桌子是他父亲用过的,舍不得扔掉。哲宗对父亲的怀念让太后隐隐担忧,但孩子这么做并没有错。她能说什么?
刘智上书高太后,说先帝纵容维新派破坏祖制,胡作非为,造成混乱,使我朝蒙受重大损失。请高太后教皇上如何分辨君子小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高太后无奈地说:“我经常和皇上谈这些问题,可是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从小到大,哲宗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判断,皇太后觉得越来越管不住小皇帝了。
哲宗十七岁,当他到了领导政府的年龄时,任绪安拒绝带着权力回到政府。看着渐渐长大的哲宗,慈禧太后担心她重返政坛后会被清算。这样拖了一年,直到他病重去世。这时候哲宗才接过皇权权杖行使皇帝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