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作为一部海军小说。
《命运的选择》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架空小说。以下是从起点出发最贴切的评论:《命运的选择》属于最通俗俗套的网络小说,也是最混杂的“穿越”类型。所谓的“时间旅行”其实早就存在了,那就是科幻小说中非常常见的“时间旅行”。而硬科幻中的“时光旅行”永远无法改变既定的历史事件,而网络小说中流行的“时光旅行”恰恰是以改变历史为主要目标,所以有一种写作风格叫做“架空历史”。中华民族悠久光辉历史与百年屈辱历史交织的特殊性,使得改变中国屈辱历史、塑造强国历史的主题成为最常见的“架空历史”类型。这种以改写历史为己任的小说,太过色情,往往趋于肤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类小说往往能清晰地反映出作者对某一段历史的看法和态度。时间过去了,他打算改变的是作者对历史和政治的态度。有一定深度的小说,第一要素是作者必须有自己的历史观,即所谓的“穿越者意识”。
主角要么无意识地“穿越”,作者却有意识地看待历史。第一章首次阐述了命运的选择:“据史载,明年李自成攻取洛阳,张率军出川入楚,攻取襄阳...之后清朝的瑞亲王多尔衮将领兵攻打锦州。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占领北京,朱由检在景山公园自缢身亡。明朝灭亡了。然后吴三桂带领清兵入关,李自成失败。明朝斧王朱有勇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他不与侵略者作战,而是积极争夺权力和利益。接着是扬州第十天,嘉定第三次屠城。清朝发理发令的时候,中国在他头上拖着丑猪尾巴。之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机遇,逐渐衰落。直到1844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用枪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割让土地赔款。从此,中国进入了那屈辱的一百年...日本侵略,南京大屠杀。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当时是在学习满清的做法。现在的情况与300年后的情况如此相似。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灾难和屈辱从此开始。”这种非常直白的论述,至少表明了小说作者的两种历史观: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猛烈抨击,对满清异族统治的强烈厌恶(甚至将满清与日本相提并论)。在第一章的结尾,作者写道,“李海可能不知道即将到来的1640这一年有多重要,英国正是在这一年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1640是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今天之后,世界将进入现代历史。也就是从此欧洲国家开始把中国远远甩在后面”,更直白地揭示了小说的主要追求。
因为是难得的女作者女主角,而不是浪漫的穿越,所以《命运的选择》是我非常关注和喜欢的一部小说。虽然我不认为自己是民族主义者,更不认为自己是汉族民族主义者,但我特别喜欢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宏大视角和宽广叙事风格。另外,从小说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来看,我觉得这篇文章在同类题材中也是优秀的。
当然,无论目标多么宏大,目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是旅行者无法回避的第一个挑战,通常也是最难写好的部分。毕竟万事开头难,这对钱生钱来说并不难。如何挖掘自己的第一桶金才是真正的考验。命运的选择也不例外。一般来说,这篇文章越成熟,第一章就越马虎。主角一开始的原始积累——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有点像RPG游戏。成功来得太容易,必然是生硬和肤浅的。但鉴于时不我待,主角必须尽快完成“练级”,才能拿到进入“历史舞台”的门票,这样仓促的写法也是必要的。其实挖第一桶金的方式很重要,因为从这个关键的选择上,我们基本上可以窥探到主角(其实是作者)几乎所有的政治理念。这与《新歌》主角取文化名的方式大相径庭。《命运的选择》的主人公孙露走的是典型的硬权力路线,这也奠定了该书的整体概念:重商主义、军事力量、海外殖民掠夺和议会民主构成了作者心目中一个初级资本主义国家的四大支柱。
——重商主义的选择。
由于《命运的选择》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而重商主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商业和资本随着小说的逐渐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起初是主角乱世发财的手段,吸引了一批流离失所的下层流民和一些有远见、有冒险精神的广东商人成为其最初的追随者;而是要用充足的预备费建立自己的民兵军队,帮助其在乱世站稳脚跟,在财政极差的南明政府中获得话语权,以金钱为后盾;然后资本力量的壮大最终走向了政治层面,利用金融是“普通政治之母”的原理蚕食王权并加以控制,以达到主角改造王权的理想。按照马克思的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后,资本本身成为了政治的终极目标,战争只是交易的手段。这部小说中明朝和日本之间的战争令人印象深刻。孙露想象中的中日战争没有激动人心的理由和场景,没有仇恨,也没有复仇的快感。只是为了满足财阀用大炮轰打开“那个无知国家”大门,掠夺广阔市场的欲望。财富是最终目的,重商主义的本质是赚钱。“以商养军,以军夺权,以权助商”是小说最重要的线索。
小说在选择重商主义快速发展道路的同时,也着力刻画其弊端和阴暗面。重商主义在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道德的沦丧。资本主义是个怪物,一旦解开,就很难控制。因此,在小说的第二卷中,已经登上政治巅峰的孙露与她一手创办的庞大湘江商会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成为了色彩浓郁的篇章。
小说把主角的创业地点设计在广东,也必然受到现实中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影响。此外,毗邻南阳的地理因素,与中原战乱之地的相对疏离,与江南儒林相比更加开放的民风,也让广东成为重商主义路线的首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选择。
与王安石在《新歌》中以文衔获得皇帝赏识的现实主义道路不同,命运的选择显然更加苍劲豪放。明朝覆灭、军阀“听封不听调”的战争背景决定了主角可以凭借军事实力登上“历史舞台”,而岭南地区广兴民兵的习俗为主角建立自己的军事实力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战争在这部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作者鲜明的民族主义心态。作者说,她研究了清军入关的历史后,惊讶于如此简陋的战略战术,兵力如此之少,却能轻而易举地夺取汉民族的* *,也因此深深感叹“乌蒙烟雨,飞来飞去”的民风之弱,为这部小说设置了一个类似南宋的情境。企图以其血性、危机感和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来锻造一个“民族国家”,这部分战争(包括收复台湾省和澳门的海战)带有鲜明的反侵略性质,因此更具浪漫色彩。
另一方面,小说还描写了大量活跃的对外战争,如对日战争、对朝鲜战争、在西伯利亚与俄蒙各部的资源争夺战、在印度洋与西欧各国的海上霸权争夺战以及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小说序言模仿英国女王的名言,指出“中国的商业需要中国军舰的保护”。在英雄主义的背后,这里的战争,尤其是大海战和西伯利亚远征军,是对资源、市场和财富的争夺,甚至是有利可图的筹集资金的对外战争。如上所述,战争只是一种贸易手段,战争已经失去了浪漫的外衣,充分体现了赤裸裸的唯物主义。
但是,无论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战争,甚至可以说是小说中最美的部分。它有着大战略眼光和不同于一般女作者的纵横开合气度,不同类型的战争也绝不相同。还借鉴了古今中外很多经典的战争战例和战术。比如与满清的战争,一般都是模仿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而陆机防线则采用了荷兰的火炮和堡垒战术。山西的篝火,其实就是游击战。入侵望京借鉴欧洲登陆模式,收复台湾省厦门海战借用“纳尔逊海战法”。这些战争故事读起来很有道理,也很有趣,是我看过的关于战争的最真实、最成熟的网络小说。
——海外殖民与霸权主义的选择。
出于《穿越者》对制海权和大航海时代的深刻理解,蓝海战略在小说中的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角甚至在逃亡过程中通过与海盗结盟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支微型舰队。17世纪中期的海上霸主是刚刚在荷西(西班牙)战争中失利的荷兰。小说也借鉴了这一史实,使得疆域已经沦陷的明帝国同时在印度洋获得海上优势的奇怪局面,显得不那么突兀。
如果说疆域内的斗争充满了“救亡图存”、“中华复兴”的情感氛围,那么在波澜壮阔的外海海战中,除了收复台湾省和澳门的战争具有道德正当性之外,其他的大原则就是冷酷的重商主义、丛林法则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起初是防御性的海上力量,主要表现为在新加坡设立的海关和在印度洋的海军走私,通过关税和走私资金为南明的重建筹集了大量资金,并通过掠夺海外财富为国内其余农民提供了资金后盾;当明海军在海上站稳脚跟后,进攻的海上力量参与欧洲列强瓜分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小说中南明与英国签订的香港协议充满了殖民色彩。双方以维护海上安全和自由为名,瓜分和牺牲殖民地小国的利益。此外,中国在经营自己的殖民地时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即殖民地农场。其中,巨大的劳动力短缺甚至让东南亚成为新的奴隶需求地。“一群卑鄙的地主,一个懦弱的理由,一个技术过硬的舰队,开启了明帝国的殖民之路”,而这条路,其实是200多年后西方列强在东方掠夺的翻版。
这一切都使得作者和主角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利益和道德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孙为了利益,公开呼吁“你们成年人放下不必要的矜持”。另一方面,陈子庄和杨绍清告诫主人公要正视军事征服的重大弊端以及蔑视弱小文明可能带来的傲慢心态。在小说的结尾,中国王朝真的成为了一个强大却又无比自大的帝国,主角不得不对这样一个巨无霸的未来充满焦虑和迷茫。
-议会民主和开明专制之间的选择。
几乎所有穿越回过去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打上民主思想的烙印。在《命运的选择》中,削弱皇权,实现民主,是作者为主角设定的信念。至于最后会怎么样,要看是主角改变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主角。
孙露的民主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远离江南儒生权力中心和南京的广东和岭南地区;第二阶段是地理上的接近领先于西方氛围,商业氛围蒸蒸日上。以商会规则和民商法为基础的市民议会,融合了西方的“灰脚法庭”和中国的“沈明馆”模式,并得以顺利实施;此时的复兴党带有一定的帮派色彩,不能算是真正的政党。
第二阶段是南明隆武年间孙禄成为宰相,实验性地推广到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可以说,小说设置满汉治河的布局,既是出于战争的实际考虑,也是出于政治改革的需要,因为按照作者的想法,南明的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经济基础是最适合完成资本主义制度改革的。但外敌虎视眈眈的战局,对主角变法有利。她一方面以军事上的成就赢得民众支持,另一方面又以《儒林外史三》中的“据乱世”论为变法辩护,最终得到江南士人的默许。最重要的是,战争使明朝变得弱小,无力与日益壮大的新兴资产阶级抗衡。同时,在沦陷后收回的大量土地上,先于政府建立了议会,这就赋予了议会适当监督政府的先天优势。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是由以孙露为首的财阀势力自下而上演绎出来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表现。但战争也让龙吴内阁有了一定的军政府色彩。
第三阶段是整个第二卷。中国王朝的建立最终选择了君主立宪模式下的开明专制主义,小说也以后世学者为借口评价这种统治模式为“伪宪政专制主义”,因为无论是议会还是宪法都充满了封建残余。孙露的理想似乎被旧世界改变了,但这种改变就像小说中的后装燧发枪一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落后的火枪是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政治制度的妥协是因为文化思想的限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最适合实际情况的制度。军队管理模式和苏联式的集体农场模式都在小说的特定时期和地区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小说通过顾访欧,描绘了当时西欧国家的议会模式,也指出了世界民主进程的初级水平。中国宪法的蓝本《英国大宪章》远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完美,但也是时代理解和妥协的产物。这一阶段,议会民主制下的两党制逐渐成熟,开始主导政局。作为女王,主角被刻意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政治偶像。一方面不排除作者对主人公的圣徒化倾向,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完美的国王充当了偶像符号,给人以思想上的安慰,而掌握实权的内阁承担了责任和义务,给人以实际利益。但在小说的“现实”中,立宪主义仍然是孙露自上而下主导,议会自下而上主动的结果是作为君主的主角仍然掌权,所以这里的君主立宪制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而仍然是专制主义下的一点进步。在这里,君王的虚荣心是穿越人的主角的自觉行为。在主角的个人生活中,权力对人的诱惑被目标远大的自我满足打败了。这种设定无疑充满了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并非没有现实可能性。纵观以上四大支柱,重商主义、军事实力、海外殖民、议会民主,作者塑造的南明和中国具有新教倾向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种倾向来自于主角的自觉意识,而主角。南橘北枳的故事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命运的选择也不例外,所以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妥协与和解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重要内容。
第一层次的冲突是技术上的矛盾,如小说中的“桑稻之争”。孙对英国“圈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进步意义印象深刻,默许财阀集团推动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却忽略了中英两国农耕方式和农业结构的差异。导致农村劳动力没有流入市场,而是半桑半稻。性质相似的历史事件出现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却仅仅因为中西农业结构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技术层面的问题容易解决,文化层面的冲突难以调和。后者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改革者和学者之间的矛盾。作者显然不满意以林东党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表现。因此,小说的解决之道是将这一冲突置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使速效的唯物主义和尚武精神在这一冲突中处于先天的主导地位。面对国破民亡,三纲五常不合时宜,拘泥于礼仪,显得可笑。然而,当“乱世”进入“升级的世界”,继续与儒生对抗就变得更加困难和不明智。这时候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儒生中找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做代言人。小说主要利用了当时中国自发的民主思潮,即以顾、黄宗羲、王夫之“晚明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初级民主思潮,以争取民主思想的本土化;其次,营造“百家争鸣”的氛围,具体来说就是阳明学的广东云山学派、泰州学派的“契约论”与江南学者的林东派的“人精论”之争;然后是被“上级”的力量引导。其理论基础是儒家原本只讲伦理道德,对宇宙万物的起源没有自己的解释。经学、理学、心学都是用别的学说来补充儒学,所以儒学本身的“普遍规律”是无形的。真正决定其形态的是上位者的心思,儒家思想是可以随势而变的。显然,儒家的这种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教义之争的轻视和实用主义心态。
第二个层面的文化冲突是更深层次的外来模式与本土文化积淀的不融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世价值如何适应中国的特点。如果民主意识不能真正深入人心,那么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议会制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但是,不属于这个国家,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天赋人权”的思想很难在这片专制的土地上萌发,更不可能在西方几百年展露的文明思想在中国几十年的小说文化中生根发芽。但即便如此,小说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身体”。也许这个“身体”现在没有“高贵的灵魂”,但只要有“原始的欲望”,因为这就像做功夫茶一样。虽然不喝第一杯,但可以洗茶留香,足以完成穿越人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小说在大量沿袭西方民主模式的同时,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结合中国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比如宪法的思想基础。《吴鸿宪法》虽然以英国《大宪章》为蓝本,但并没有照搬英国自由主义中“天赋人权”至上的宪法精神,而是选择了“为人民服务”事实上,小说的第二卷还隐含了第三个层面的冲突,即西方文明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因为主角失去了历史参照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西方文明的弊病能被东方文明“拯救”吗?小说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
《命运的选择》是网络小说中的代表作,300多万字,其中有100多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这篇文章六千多字,算是对我喜欢的文章的一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