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原作《沈嘉三百年祭》
这是沈嘉的第五个周期,今年是明朝灭亡300周年。严肃地说,明朝的灭亡是在300年前的沈嘉被规定的。崇祯十九年三月沈嘉死后,南京有弘光,福州有龙武,肇庆有李咏,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李咏被清官杀死,历时18年。
台湾省的反清,旧金山的反正咱们不算。但在一般史家的习惯中,贾被认为是明的卒年,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应该仅限于明朝,其实早就失去民心了,早在沈嘉年前就有了。
就中国而言,在清朝统治的260年间从未灭亡,反抗清朝的民族解放斗争从未停止。然而,沈嘉年总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份。大规模持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瓦解了明朝最专制的帝制,但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失误,把清朝带了进来,人民的血泪流淌了260多年。
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记住的事情。历代改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经常被骂。崇祯皇帝是个例外,他赢得了后人的同情。
就连李自成的《邓吉昭》也说:“君不甚暗,孤有多灶;我尽我私,对党对公不如我忠。”不用说,就是“你不是亡国之君,而是所有亡国之臣”的雅量。其实崇祯皇帝是很有问题的。
他似乎想做点什么,但他的方法总是走错路。刚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过他的“决定性作用”,除了魏忠贤和客家,那是他最辉煌的时期。但转眼间,依靠宦官,对于军务的处理,关键人物的兴衰往往变幻无常,容易轻信。
十七年的时间不短,但我只能看到他今天在砍部长,明天在新疆做大官,让大家无所适从。普通人呢?虽然我一再声明我爱下一本书里的人,但我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明史》批评他“疑神疑鬼,刻板而又愤懑”。
任何检查都是苛刻的,忘恩负义的,一生气就急掉脑袋(《流氓的故事》)。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刺耳。崇祯的运气自然太差了。万历、天启后称帝,内部腐败,东北边患已养成。在这种情况下,每年干旱和蝗虫几乎无处不在。
2002年4月26日有马茂才的《做好陈大饥荒的准备》,对当时陕西的灾情描述得非常详细。即使是现在,读到这里,也觉得有些寒心:“我的家乡延安府无雨,草木焦枯。到了八九月,人们就在山里争草吃。
其粒如糠皮,味苦涩。吃了只能延长寿命,不会死。10月后,树冠耗尽,你剥树皮吃。在所有的树中,榆树的树皮较差,榆树的树皮混着吃,也能稍微延缓它的死亡。
扩展数据: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沈嘉三百年祭》并没有多少新意。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有多篇文章重新评价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肯定其革命精神。在基本史实上,《沈嘉三百年祭》错误百出。
郭沫若把江湖手稿《剿共简史》作为史料来源,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李岩、红娘、陈圆圆作为结论性的历史人物,甚至把他们写成李自成起义军成败的关键。郭沫若提出大量的“如果”以假设的眼光看待历史,也是一种以理论带历史的没有教养的写作方法。
《沈嘉三百年牺牲》虽然远不是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章,但不妨碍它引起毛泽东的兴趣,成为全党的整风文件。郭文的核心话题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的国家覆灭和李岩的悲惨命运,正如国民党宣传机构斥之为“影射政府”。
在整篇文章中,只有一小部分段落是写李自成的,但这部分是毛泽东真正在意的“文眼”,尤其是李自成及其部下在胜利后的狂妄表现,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