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蜘蛛的种类有什么?

稻田蜘蛛的种类有:

1、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Sundevall)

别名:赤甲黑腹微蛛。

特征:雌蛛体长2、8~3、9mm,雄蛛2、5~3、3mm;雄蛛头胸部赤褐色,长椭圆形,扁平,无隆起;步足黄褐色,腹部紫黑色,密生细短毛;雌蛛头部赤褐色,低平。卵囊椭圆形块状,也有因产卵部位而异,卵囊外面由疏松白丝裹着。卵粒圆球形,初产时乳白色,接近孵化呈淡黄色,每块卵囊平均含卵量约26粒。

生活习性:浙北田间一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10月以后主要以成蛛在绿肥田、春花田等的土块裂缝中过冬。第1代发生于3~5月,主要在春花田和绿肥田中生活,3月上旬开始产卵,3月中旬至4月中旬此代卵囊盛发,主要产卵在绿肥田排水沟两旁的疏松泥堆中;第2代发生于6~8月,主要在早稻田中生活区,6月中旬至下旬此代卵囊盛发,主要产在早稻叶片上;第3代发生于8~10月,主要生活在连作稻田中,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代卵囊盛发,主要产在晚稻叶片上。

一头成蛛每天平均吃黑尾叶蝉成虫1只左右,最多吃2、4只;吃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1、1条。它们以网捕或直接捕食若虫,捕获后多从害虫的柔软处吸取其液汁。成蛛和幼蛛均能随丝飘荡转移于植株间,也能随风飘到较远处。它的活动范围很广,水田、旱地、桑园和竹林等各种作物树木都有,是浙江省稻田中蜘蛛的主要种类,是最常见、发生数量最大的一种微蛛,约占稻田中微蛛总量的80%左右。在农田中主要捕食叶蝉、飞虱、蚜虫和稻纵卷叶螟幼虫。

分布:浙江、辽宁、江苏、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台湾和广东。

2、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insecticepsBoes。etStr。)

特征:雌蛛体长3~3、2mm;雄蛛2、6~3、2mm;雄蛛头胸部赤褐色,头部眼区后方显著隆起,胸背有一个较大的瘤状突起;雌蛛背甲显著隆起,深褐色,背甲中线前段有一列6~7根长刚毛。卵囊近似圆块状,乳白色,比草间小黑蛛的卵囊略小,外裹的白丝也更稀疏。卵粒圆球形,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淡黄色;每块卵囊平均含卵量也比草间小黑蛛稍少。

生活习性:与草间小黑蛛生活习性相仿,也是浙江省稻田蜘蛛的常见种类之一,约占稻田中微蛛量的15%左右。每天每头成蛛平均能吃黑尾蝉成虫1只左右。

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广东。

3、八斑球腹蛛(TheridionoctomacutatumBoes。etStr。)

别名:八点球腹蛛。

特征:体长2~3mm;雄蛛背甲黄绿色,颈沟明显,背甲中窝后方有一黄褐色短纵条斑,但也有整个背甲中央有黄褐色纵行条斑的;步足黄绿色;腹部长椭圆形;大多数个体灰白色,腹背通常有3对黑色斑点,纵向排成两行;雌蛛头胸部淡黄色,颈沟明显;背甲中窝后方有一黄褐色纵斑;步足黄绿色;腹部球形,个别长椭圆形,淡绿色,其上覆盖一层白蜡粉。卵囊拖在雌蛛腹部末端,白色,可从卵囊外面的白色薄膜透见卵块,卵粒圆球形。每块卵囊平均含卵量50粒左右,在植株间结不规则小网。

生活习性:八斑球腹蛛的爬行能力较弱。但能随丝飘离较远处,活动范围较广,水田、旱地、竹林和桑园等的各种作物上都有发现。是浙江省稻田蜘蛛中发生数量最多的常见种类之一,约占稻田全年总蛛量的50%,以10月份连作晚稻后期田间的发生数量最多,可占蜘蛛总数的70%。但据田间调查观察,它对浙江省第5代褐飞虱大发生的为害控制作用不显著;室内饲养的食虫能力也小,一头成蛛每天平均吃褐飞虱0。2只,最多吃0。3只。

分布: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

4、卵膜_蛸(TetragnathashikokianaYaginuma)

别名:圆尾_蛸。

特征:雌蛛长体8~9、3mm,雄蛛体长6~8、1mm;背甲和足淡褐色;背甲中窝前方有时可见V字形暗色纹,眼排成4—4两列。雌蛛螯肢长度略大于头胸部长度的一半;腹部背面黄绿色,布有银白色鳞斑,中央为黑褐色的分支纵行条纹;雄蛛螯肢长度接近于头胸部的长度,背面外侧有1刺突。

生活习性:该蛛常在水稻植株上部结车轮状水平网。早、晚大都在网上,晴天中午前后隐蔽在离网附近的稻叶的背面。静止时前两对足向前伸,后两对足向后伸,与身体成一直线。卵产在水稻叶片上部的正面。卵粒白色圆形,一头雌蛛一次可产50~80粒卵,产在一起组成一个卵囊。上盖一层白色蛛丝。卵腹_蛸靠张网捕虫,饵物以双翅目昆虫为主,其次为叶蝉和稻飞虱。据1976年10月室内试验,14小时内在14、3℃条件下捕食褐飞虱1头,24~32℃条件下捕食5、2头左右。

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广东。

5、拟环纹狼蛛(LycosapseudoannulataBoes。etStr。)

别名:稻田狼蛛。

特征:是稻田狼蛛中体形较大的一种,雌蛛体长10~12mm,雄蛛体长8~9mm;背甲中央纵斑淡黄棕色,前半段有两条短棒状纵斑,后半段中窝粗而长;步足粗长,有粗细相间的长毛,淡褐色,有淡的环纹。卵囊球形略扁,直径平均5、2mm,厚度3、3mm;初产时墨绿色,后渐变灰褐色,每卵囊的卵数,平均90粒,最多达160粒。

生活习性:在浙北地区,全年繁殖不完整两代。以成蛛或幼蛛越冬,越冬场所以向阳的田埂土缝和蚯蚓洞为主,也有在翻耕过的冬种作物畦面的土块下、绿肥板田的稻茬基部缝隙等处。冬天气温转暖时,有少数成蛛出来游猎,寻找食物。田间4月中旬已有少数成蛛开始产卵,第一次产卵盛期在6月上中旬,第二次在8月上中旬。5月下旬卵囊开始孵化。幼蛛蜕皮6~7次后变为成蛛,历期80~90天。到8月份第一代早批成蛛出现,交配产卵,交配后的雄蛛,常被雌蛛咬死吃掉。母蛛交配一次,以后产下的多个卵囊,均为有效卵。初孵幼蛛会吐丝挂迁,但不结网。母蛛一生可产卵囊2~3个,由于产卵相隔时间长,所以田间蛛态不整齐。

稻苗封行后,该蛛从田埂边迁入稻田中的数量显著增多,活动于稻纵的中下部间,从傍晚到清晨的一段时间里,常爬到水稻叶片上和稻穗上捕食害虫。如在人为追捕时,有时能很快潜入水下,暂时隐蔽。它喜捕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螟、萍螟和萍灰螟等多种中小型蛾和叶蝉、飞虱成虫、若虫,以及低龄的粘虫和蝼蛄。连续2~3天,平均每天捕食2~3龄粘虫7、6头,最多一头母蛛1天能吃15头;捕食黑尾叶蝉成虫平均每天6~6、5头,最多一头母蛛一天吃15头。雄蛛的食量比雌蛛小。

分布:浙江、江苏、上海、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和云南等。

6、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Boes。etStr。)

特征:雌蛛体长6、2~7、5mm,雄蛛4、5~6、2mm。背甲黄褐色,有V字形褐色斑(这是水狼蛛属的***同特征)。卵囊灰白色,近球形略扁,表面比较粗糙,可透见卵粒,卵囊直径2、2mm,厚2mm,平均有卵36、7粒(18~64粒)。

生活习性:全年繁殖不完整两代。成蛛、幼蛛越冬,以幼蛛占多数。越冬场所主要在向阳的田埂土缝、绿肥田稻茬基部,冬耕田的土块下。成蛛和幼蛛均会吐丝。越冬代蜘蛛从5月中旬开始产卵,第一次产卵盛期在6月底到7月初,第二次在8月下旬到9月中旬,卵历期在平均温度22℃时为20天左右,24、4℃时为15天。母蛛一生产卵囊2~3个,少数产4个。该蛛能孤雌生殖,成蛛不经交配可产卵并正常孵出幼蛛。该蛛主要在稻丛下部活动,会吐丝结网,常在稻纵基部株间结乱丝网窝。田间放水烤搁田后,在土壤裂缝表面做小网,或在牛毛草间结平面小网,蛛伏网虫。主要捕食叶蝉,飞虱等害虫,捕食量比拟环狼蛛小。6~7月份平均每头母蛛捕食黑尾叶蝉成虫2~3头,最多吃9头,雄蛛食量小,每天捕食2头以下,最多1天吃5头。

分布: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

7、三突花蛛(MisumenopstricuspidatusFabricius)

别名:稻绿蟹蛛。

特征:雌蛛体长4、5~6mm;雄蛛体长约4mm,体色常随着生活环境变,有绿、黄和白色;背甲两则各有1条深棕色纵带;8眼排成4—4两列;腹部梨形,前窄后宽,后侧常有紫红色斑纹;第1~2对足显著长于第3~4对足;步足末端有2爪,雄蛛前两步足的膝节、胫节、_节、跗节后端颜色较深。触肢短小而圆;末端交配器像一个圆镜,其一侧边缘人3个突起,故名三突花蛛。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不完全2代,以亚成蛛和幼蛛在蔬菜、麦苗、油菜和蚕豆等冬作物上越冬,气温4℃以下不活动,6℃以上能爬行捕食。3~4月间多活动在油菜、蚕豆等作物上中部茎叶上,菜、豆开花后就隐伏花丛间。4月上旬,越冬亚成蛛蜕皮变为成蛛,5月中旬开始产卵,越冬幼蛛于6月上旬变成蛛,7月上旬开始产卵。卵产在稻株上部叶片上,用蛛丝把叶片拉折成三角形,卵产在里面。母蛛产卵后就匍匐在卵囊上而不再巡游活动,幼蛛孵出后母蛛才离开卵囊,隔7~9天又产卵1次。1个卵囊内有卵7~87粒,平均46粒。产卵间隔期:8月上旬以前15~17天;8月下旬以后各为26天。

幼蛛孵出后至爬离卵囊时间:5~10月为6~10天,5月间约隔8天,6~8月隔6~7天,9月隔8~9天,10月以后隔10天以上。幼蛛***蜕皮5~6次。

每只成蛛平均每天能捕食黑尾叶蝉成虫1、2只。4月中旬一只亚蛛平均每天能捕食麦蚜6、5只。

分布:吉林、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