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戏剧性是什么意思?

戏剧主要是指假设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显现。从广义上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戏剧性是指人物的内在活动(思想、感情、意志等心理因素)通过外在的动作、台词、表情直接表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

所谓戏剧,就是那些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激烈的内心活动,那些被一个动作激起的内心话语;也就是一个人从一种强烈的欲望和行动的感觉所经历的内在过程。

以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在头脑中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意志力从头脑深处涌出,决定性的影响从头脑的外部向内部涌进;即一个动作的形成及其对心智的后果。

扩展数据:

小说家缺乏戏剧素养或者对戏剧艺术的营养漠不关心,往往是目前一些小说存在的问题,也是读者抱怨小说“可读性差”、“写得比较长”、“连故事都写不好”、“结构能力差”的原因之一。无论从小说的发展史还是从艺术形式的特点来看,小说都有必要从戏剧中汲取营养。

戏剧和小说在人物、冲突、情节、情景、对话、形象、场景、结构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媒介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果双方都能互相汲取艺术营养,总之戏剧增强文学性,小说增强戏剧性,将有利于丰富和提升各自的艺术素养。

小说可以是戏剧性的。在阅读或评价一部小说时,我们经常会用“非常戏剧化”来评论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和细节。为什么不说“很新颖”?虚构性可以用“艺术性”和“文学性”来代替,但戏剧表达的意义远大于人们的日常表达,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或代替。

作家在创作中有时会不自觉地运用戏剧原理,使小说呈现出戏剧性的品质。如果戏剧能增强小说的艺术性,就有必要研究“小说中的戏剧”,倡导小说家在创作中自觉运用戏剧原则。

小说中的“戏剧”不能简单理解为“偶然性、巧合性”等日常表达意义,这只是戏剧最简单的外在意义。这里说的“戏剧”主要是从创作方面,更多的是从文学、美学的范畴来衡量。

戏剧性不仅体现在戏剧的基本艺术技巧上,还体现在戏剧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上,体现在主角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方式和过程上。

因此,戏剧既是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结合,又是动作、冲突、情境、悬念的叠加,更是戏剧中人性、人情、人类命运模式的直观建构。由于角度不同,戏剧也呈现出内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两三个小时的剧,看起来就是一本精致的小说。两三个小时,要宣传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个性人物,表达思想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和戏剧的艺术功能和精神价值是一致的。但戏剧对艺术手法的限制比小说多,所以戏剧在艺术追求上的设定更为严格。

有一种理论认为戏剧是剧变的艺术,小说是渐变的艺术。的确,在艺术手法上,戏剧比小说有更多的限制,比如时空、表现媒介、叙事方式、效果等。

要从人物、冲突、情境、情节、形象、场景、结构等方面分析优秀小说中的“戏剧”,探讨小说创作中戏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倡导当下小说从戏剧中汲取营养,引导小说家自觉运用戏剧原理研究“小说中的戏剧”。

通过艺术手段和文学手段表达创作意图是小说的基本诉求。今天,由于网络等传播平台的极大开放,小说也是良莠不齐,艺术性的鉴定难度更大。在这样的氛围下,提倡小说向戏剧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

文学是很多艺术门类的基础,文学有必要向戏剧学习。很多作家在一个作家呈现了一定量的作品后,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感到困惑。

只有作家的知识结构得到充分优化,他的创作才能绕过。戏剧艺术也是盲人的营养之一,两者在艺术特点、创作规律、艺术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供借鉴。

百度百科-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