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史》的读后感什么?

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爱好,

在今年暑假我读了钱穆的

《秦汉史》

此书不但又加强了我对秦

汉历史的熟悉也加深了我对秦汉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

本书是一部未完编之断代史,上起春秋末年,

下至王莽新政。

全书***分七章,首尾两章论秦

及王莽,其余章节均论西汉,故西汉乃是全书论述的重点。钱穆以写通史著称于世,

“秉其

一贯高屋建瓴、

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

经济、

学术和文

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

在第一章《秦人一统之局》中,钱穆首先论述了春秋以下政治社会学术的剧变,认为“然此

一时代潮流中剧变之尤堪注目者,

则厥为社会学术之勃兴。

而秦由于辟居西土,

文化程度

远逊于东方诸国,因此秦兴国之措施政策,都依赖东方士人。

而由于文化之西渐,

商鞅及吕

不韦、

韩非等人相继入秦,

三晋之士造就秦的崛起。

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破除封建贵族制度

的种种束缚,

而趋于新军国的建设。

钱穆以文化人定位吕不韦,

认为吕不韦在秦的努力是想

将东方学术思想之全部移殖西土,

而不是像商鞅范雎等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且以史料

论证吕不韦非秦始皇之父。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

内废公族,

外灭人国,造成封建制的崩坏亦县制的推行,郡县制决不始

于秦人统一之后,而在晋襄公之时。寝兵政策的实施,新首都的建设,驰道的修筑,制度文

化风俗的统一,边境的开拓与防御,奠定了秦的一统之局。

秦文化:三晋务实际尚功利,齐鲁尚文化重历史,而及秦统一后,天下学人聚集,相互间的

矛盾冲突便越来越明显。

秦始皇焚书坑儒,

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书为首要,

焚书最

要者在于六国之史记,

“以其多讽刺及秦,且多涉及现实政治也。

” 秦廷坑儒在于使天下人

引之为鉴不敢再訞言诽上。

焚书坑儒在文化上讲,

是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冲突。

而秦代的

著述也并非一无所成,钱穆认为《大学》

《中庸》两篇成书于秦人之手,并且是齐鲁诸儒媚

秦者所作。书同文,字体由大篆至小篆至隶书,更利于文化传播。

对于秦的覆亡,

钱穆认为在于未一视战败国而休养之,

以奴隶视之,

故秦前后仅十五年而亡。

项羽推义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乱,一统之局已经不可逆转,戍卒一呼,山东响应,是古代封

建政体的反动。

而秦的影响甚广,至南粤、滇、朝鲜、辰韩、澶洲、河套,均受秦一统之政治文化的影响。

在秦时,民族向外发展,并不专由于政治的推动与侵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如下各章,

钱穆依次阐述汉初之治,

西汉之全盛及中衰,

昭宣以后之儒术,

西汉的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