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生平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虞”,又名“子人”,名“安”;改名简毅,字丁波;又改称公佐,名万鼎,名羽山人。汉族,浙江(今杭州)人。他是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

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僚学者的家庭。祖父龚淦,内阁书军事部官员,著有《尹萌山居诗》。他的父亲李政是江南的一名官员。任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笔记》、《三礼考辨》、《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辨》等书。母亲段勋,著名小说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花吟诗草》。龚自珍于嘉庆十五年(1810)与表妹段美珍结婚。1865438+2003年7月,妻子因误诊在惠州政府办公室去世。1815,续娶安庆知府何的孙女何继云。有个儿子叫龚橘。

龚自珍1792出生于杭州城东马坡巷蔡晓花园(现在这里有纪念馆)。他是龚家的长子。6岁时和父母租住在北京绳匠胡同、潘家河、门楼胡同、手帕胡同、城外上斜街。爷爷去世后,他随家人回杭州守孝。两年后,我回到北京,租下了北京法源寺南。

龚自珍27岁是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至内阁书,任国史馆校对员。成为一名学者花了九年时间。这位官员掌管礼部。十九年,他弃官归南。21年,猝死于江苏云阳书院。龚自珍首先继承了家学的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然后逐渐涉足金石学、目录学,涵盖诗词、地理、典籍。深受当时兴起的“春秋支学”的影响。

面对贾岛统治时期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他放弃了考据学和训诂学,专注于天下大事,一生致力于改革。他在青年时代就写了《论梁明》和《在B、C之际》,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积弊。他的思想是康有为等人倡导公羊学、改革公羊学制度的先声。中年以后,虽然转而学佛,但他“济世”的志向并未消沉。

他支持林则徐禁绝鸦片,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的“多法”,直到去世也没有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在于贫富悬殊,呼吁改革科举制度,以吸引“有知识、有实用”的人才。

哲学上阐述了佛教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了人性“无善无恶”、“善恶皆升”的观点。在史学上,他呼吁“尊史”,致力于西北史地的讨论。在文学上,提出“尊情”论,主张诗与人合一。他一生诗文丰富,后人编有《龚自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