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秦和张译的活动?

我也是看了电视剧和小说才发现这个论点的,所以没办法,只能看《史记》。但是我看史记,发现太史公写的《史记·苏秦列传》所用的材料是有问题的。毕竟过了200年,中间发生过焚书事件,史料不全也是可以理解的(逃过焚书事件的史料一般都成了孤儿,难以广泛流传)。再加上当时还没有造纸术,传播知识很不方便,甚至流传成了好几个版本。况且《史记》是传记体,单独写一个人的英雄事迹,但如果有问题,时间逻辑是最容易发现的,我就从这一点来查。虽然历史上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但是各国君主的在位时间确实很容易考证,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我就以各国君主的在位时间为时间尺度。

来年再看《史记·苏秦列传》,发现很多问题,证明太史公可能被其他史料误导了。

史书记载,苏秦游说六国联盟。见到燕文公后,苏秦去见赵肃侯,称他为国王。然而,赵肃侯竟然说“我年轻,国家浅薄”。事实上,赵肃侯并没有成为国王。此时,已是老年。同时秦大良让公孙衍攻魏,擒龙甲,也就是说是在前333年之后(公孙衍在前333年成为秦大良)。燕文公于333年去世。这TM有点尴尬。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前333年之后,苏秦就要去阴间见燕文公了,而此时的赵肃侯怎么可能还年轻呢?

拍完《赵》后,你游说朝鲜,然后是魏襄王。在位时间是318-296年前。这个时间差有点远,但是365,438+0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魏、韩、赵、楚、燕联合攻秦未归(游说不绝,联盟已经开始)。这就是传记史书的问题。单独做传记是没问题的。一旦年龄破了,就有些说不清楚了。参观结束后,魏去游说,然后游说。这TM又尴尬了:340年前到329年前楚威王在位,也就是说魏襄王继位的时候,楚威王已经悬了10年了。他是怎么认识楚威王的?

合纵成后,传说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然后燕国和齐国的争端被折腾,最后到了宜颜死,晏匡称王的时候了。此时是321年前,苏秦被刺,然后刺客被齐彻引出。然后,我真的不明白,苏秦活跃在哪个时代?

在《苏秦全传》中,有一次提到了张仪。正是游说赵的时候。秦公孙衍攻魏,苏秦怕秦攻赵,张仪激动入秦。我不明白。着急的时候为什么要找对手?我不得不去看张仪的传记,这里有详细的介绍。据说苏秦认为只有张仪才能控制秦国。先让人告诉张仪,你弟弟苏秦在赵国发,赶紧抱大腿。张仪去了,几天不见人,终于见到了。结果,我用奴婢餐招待了张仪。张仪气得要去秦国,动员秦国做赵国。苏秦派人暗中资助张仪。见秦惠王后,命张仪为客。资助他的人说,不是我资助你,是苏秦资助你。你应该感谢他。苏秦提了一个要求。你应该控制秦国,千万不要去赵国。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经历过。反正在苏秦的列传中,两人从未谋面,所以提到过张仪一次。

所以《史记》有错误是肯定的,但这并不影响太史公的地位,因为那个时代的史料很少,而且不完整。其次,我觉得两个人是被后世的传说拖在一起的,所以给人以同一个时代对手的关系。因为据说两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都是战略家,一个是纵横之主,一个是连横之主。后人说起这个时代的纵横之事,自然会把这两个人当做典型。就像说到治国,指的就是管乐(管仲和乐毅,诸葛亮都是拿管乐来比自己)。说到军事,自然是指孙武(孙子和吴起)。他们不在同一个时代,却因为一些相似的特质,常常被后人绑在一起。

综上所述,我认为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史记中的这段话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