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罗永浩都感慨:人在职场,不喝酒还真不行

01

在罗振宇和罗永浩的《长谈》对话里,罗永浩有这么一段职场感叹:

以前,他在锤子手机的团队建设活动上,基本不喝酒。但后来发现,不喝酒的团建活动,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和浪费金钱,根本起不到凝聚公司团队力的效果。

后来他听从公司高管的建议,在公司的团队聚会上又喝又敬,结果活动效果远超预期,公司的凝聚力也随之变强。

我对罗永浩这段关于喝酒与团队建设关系的感慨,很感兴趣。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罗永浩的特别身份。

酒在职场的非常作用,我本人其实是早有体会,但我没想到,贴满文艺、情怀、IT、工匠精神标签的超级网红罗永浩,对中国的酒局也会有如此感慨。

02

说到中国的酒局文化,有人批判它是权力的变种衍生物,是中国文化劣根性的一种典型表现。

其实我倒认为,对于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完全没有必要,对其进行过度的批判。

因为,存在即合理。

一样东西,历经几千年的延绵流传,依然能够存留生根,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中国的酒局文化正是这样,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都是江流石不转,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它是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的必然产物。

如果从“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历史学派的逻辑视角来分析,可以说,中国的酒局文化的存在,是由我们这个民族生存的土地以及其气候的特性,所决定的。

想要改变,殊为不易。

03

这个话题太大,我们就别扯远了,我们把今天的话题框定在:

人在职场,为什么得喝酒。

所谓的“得喝酒”,不是说不喝酒就会丢饭碗,而是说在职场能够把酒喝好的话,对你的职业发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此,我总结了人在职场,必须得喝酒的几条理由:

第一条:建立感情的需要。

人和人在工作业务上的交流,完全起不到增进感情的作用。只有在业余时间,有活动交集,特别是在酒的润滑、刺激下,才能真正建立个人感情。

我单位曾经有过两起捐款事件,捐款的原因几乎一样,但大家对A同事的捐款只有那么三两万,而对B同事,则足足有三四十万。这种差别的原因是:B同事在平常的业余时间,经常和很多同事一起打球、喝酒,感情深了,出手的力度自然就不一样。

04

第二条:喝酒是一种服从性、诚意性试探。

对于上级来说,他要用人,除了能力考察以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你对他的态度,包括服从度和诚意度,而酒桌正是试探你的服从度和诚意度的最好场所。

比如在一个需要撑场面的场合,上级让你主动向宾客敬酒,甚至替他挡酒,如果你愣是不动如山,只是甩来一句冷冰冰的“我不喝酒”,你想想那场面,绝对是好尴尬啊!

So,当你的上级的脸面不存,你的前途又将焉附?

第三条:对上级来说,酒后吐真言的酒桌,是考察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好时机。

在平时的工作场合,大家都是藏着掖着,人五人六的。只有在不胜酒力后,你才会撇开面具,把肚子里的一堆真实想法,倒腾出来。

但如果你在酒桌上不喝酒,这就好比一个学生没参加资格考试一样,没有成绩,怎么录用你?

05

第四条:酒桌之上,是借酒表忠心和借酒解心结的最好时机。

人在职场,除了要有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力外,你还要学会和上级交心,这样才能获得更好更高的任用。平常说不出口的话,接着酒力说出来,是最自然、最合适的。

另外在工作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一些摩擦、冲突,本来都是小事,但经过日积月累,再加上时间的发酵,到后来可能就会来一个大爆发。

而消除积怨心结的最佳武器,当然是酒。在现实生活中,“杯酒泯恩仇”的故事,实在是屡见不鲜。

第五条:人喝你不喝,是自绝于人民的行为。

酒桌上,人人冲锋陷阵,你丫独守后方,孤单落寞,实在另类。特别是在酒过多巡之后,半醉半醒的人拿着酒来敬你,你不喝,真的容易得罪人。

而且,当人动你不动的时候,你会显得很尴尬:去敬别人吧,自己拿茶去又不好意思;不去敬吧,又落下目无尊长,不懂事、没礼貌的罪名,煞是为难!

06

第六条:喝酒的人认为,喝酒的人不记仇、更豁达。

“不记仇”、“豁达”这种个性,是上级用人的一大考核标准。如果你是一个记仇的人,一旦遭到上级认定,你的职业前途就基本被判死刑。

而喜欢喝酒的人,常常主观地认为“喝酒的人不记仇、更豁达”,这本非事实,但却会对不喝酒的人,造成不利影响。

第七条:喝酒是展现个人能力的重要机会。

人的能力分很多种,业务能力只是其一,要论重要性,社交能力,是一种几乎不亚于业务能力的能力指标。

而能喝会道,正是社交能力的一种集中表现,这种能力在日常工作里,未必有太多的机会展示,而如果你能抓住酒桌的绝佳时机,表现无遗时,说不定,你会一跃而成领导身边的近臣。

喝酒的话题,真是说不完。

其实我在上个月,刚写过一篇“酒”文章,今天就此打住,改天再唠“酒”的恰当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