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同的途径/手段达到相同的目标
天鹅飞上天空,一次飞几千里。羽翼丰满,可以翱翔天下。我能环游世界后能做什么?即使你有一支利箭,你能用它做什么?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项羽临死前给心爱的女人于吉写了《歌中之歌》,刘邦临死前写了《于虹之歌》,都表达了无奈。刘邦没有逃脱他的命运,他只是比项羽多活了几十年。在命运面前没有赢家。
《天鹅之歌》的背景是这样的:刘邦发现自己和太子刘英过于“仁慈”,担心自己难以继承皇位;他很喜欢赵王刘如意,刘如意与他的妃子和妻子“同居”。废府立社,是一件大事。刘邦别无选择,只能自己统治世界。
这就导致了和戚夫人之间的宫斗。纵观历代后宫女子,说到“悲惨”二字,戚夫人绝对“名列前茅”。
刘邦在世的时候,她是个风华正茂,倾尽全力的妃子。有了他的爱,她骄傲自满,不把吕后当回事。而且一有机会就吹枕边风,唆使刘邦立和儿子刘如意做太子。戚夫人认为只要赢得男人,就能赢得一切。
吕后在做什么!身经百战的吕后深知“珍珠会变黄,人会变老,颜色会衰退。只有太后的权利永远不会老”。有了明确的目标,她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儿子变成废太子。静水流深,真正有实力的人,心里总是起伏不定,但脸上不会表现出任何情绪,只会悄悄地把事情往自己期待的方向扭转。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也为了将来保住自己的太后之位,吕后积极拉拢朝中大臣,暗中积蓄力量。
据史书记载,刘英(17岁,卒于24岁)即位时,被提拔为皇太后的吕雉只把戚夫人赶到永祥碾米,并在毒死儿子刘如意后,发狠要把戚夫人做“人肉人质”。
当时,刘英的母亲吕雉将刘如意从封地召回北京,刘英感到很难过。对于吕雉这样一个成熟的政治女性来说,不可能简单的把刘如意叫回来聊天叙旧。只有一种可能:吕雉想要铲除根源。
善良的刘英和刘如意一起生活了几个月,吕雉耐心地等待着。刘英早早起床出发打猎,决定用一杯毒酒送走刘如意。刘英回来发现被保护了这么久的哥哥还是没能逃脱。他感到非常内疚,因为他没有保护他的兄弟。他对母亲的残忍感到冷酷,对母亲一点都不尊重自己感到失望。
多种情绪叠加,敏感纯真的刘颖肯定会抑郁好一阵子。坚强的吕雉的第一反应是,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计划的儿子。所以带刘英去拜访被做成“人肉杀手”的戚夫人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目的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输了,那么戚夫人是不会放过你的,而现在被做成“人肉杀手”的正是本人。
史料很严谨。描写这段话的时候不是砍而是折,说明戚夫人的四肢是折的,没有骨头连接就挂得那么低,不会有动脉出血等瞬间死亡的危机。
据史书记载,齐夫人死于二年,即刘英见其惨病之后。虽然吕雉是一位坚强的母亲,但她仍然非常爱她的儿子。她看到儿子吓得要死,恨铁不成钢,也会生戚夫人的气,不要给她吃喝,让它自生自灭。
虽然吕雉很强壮,但并不绝对邪恶。刘邦的很多妃子都得到了大团圆的结局,在刘邦死后可以跟随儿子到封地过一辈子。例如,中国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姬伯可以跟随他安度晚年。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虽然吕雉在刘邦身边的时候还是一个厉害的人,毕竟刘邦对他有一票否决权。如果风吹进他的心里,吕雉还能废吗?
而戚夫人却用自己的爱情违抗了的立场,主张刘邦废除郢,另立刘如意。一百年后,刘邦自己当了太后,对吕雉就没什么了,吕雉自然恨之入骨。
就像《红楼梦》里贾政的老婆王夫人,对周姨娘和赵姨娘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周姨娘细心伺候王夫人,赵姨娘生了探春、贾环,眼睛都高过头顶了。她还煽动贾环推油灯烧宝玉,吹枕头风让贾政打宝玉,差点把宝玉送走。试想,如果贾家活下来了,贾政先死了,那么王夫人接赵姨娘的时候肯定不会心软。
更何况心中的怒火比王夫人强百倍。王夫人嫁给贾政的时候,贾家还风生水起,吕雉还在操持家务,刘邦却一文不值。他陪刘邦一路征战,被敌人项羽绑架了几年。
刘邦上台后,爱上了年轻貌美的齐国夫人,不仅对她宠爱有加,还动了让刘如意做太子的心思。这就等于说,戚夫人坐享其成,什么都没吃,就这样接过了多年的辛苦。所以一直熬到刘邦死了上台,一年之内刘如意和戚夫人接连被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在吕后独裁政权灭亡后,是刘家合陈平、周波等功勋卓著的老兵一起清算了吕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