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视角看《京华烟云》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这部70多万字的巨著,以北京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有姓的知名人士90多个,都有涉及。他们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活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描述和提示。所以像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全国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都包括在内。在这些事件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堪称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强调道教,书中的女性人物,尤其是姚木兰,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
第一,道家思想对木兰性格和命运的影响。
林语堂曾说:“如果你是女儿,你就是木兰!”可见,花木兰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因此,道家所提倡的一种“自然性”和“自发性”在姚木兰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木兰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丰富的家庭。姚家不仅能给她一点,更重要的是,姚的父亲把她聪明的头脑和活泼的性格传承了下来。小时候,为了躲避“八国联军”进京,姚家南下,人生一波三折。木兰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被俘,可以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她被曾家发现,住进了曾家。这一切都是合理的,也是非常恰当的,但总有办法猜到她的命运。木兰生来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因为她和孙亚结婚了。名字,绰号,不寻常的名字;无名世界的开始;著名的万物之母”开门释义,玄妙无比。
花木兰童年的这段经历给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她已经习惯了。她所珍视的是她和曼妮的友谊,曼妮和木兰的飘逸之花,是正在盛开和绽放的红花的化身。木兰的性格在广场上暴跳如雷。曼妮贴着一个角落,以自己为圆心,曾平亚为半径画了一个圆,紧紧抱住自己。很难说为什么木兰和曼妮能互相理解。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木兰对曼妮的女人味特别推崇的基础上的,但是曼妮天生的家庭教育使她缺乏友谊,木兰来填补这个短板。这种友谊是单方面的妥协,也许木兰和曼妮都没有触及,因为两人都明白,有些事情总比不仔细想好,形式比实质强。花木兰对待友情的态度,可以评价为一个懂得事物循环的人。她能看到不完整的一面,也能包容不完整的一面。只要这一切都能平衡,这就是道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友谊中,在婚姻中,姚木兰把这一点解释得更加淋漓尽致。与曾荪亚的结合,可以说姚木兰一点也没有暴露她的本来面目。荪亚不是她全心全意爱的人,立夫是另一个真正触动她少女感情的人。立夫的个性对木兰很热情,她是个真正的年轻人。她比较了荪亚和立夫,结果是她放弃了立夫,选择了荪亚。她和孙亚和睦相处,有一种平和宁静的美。另一方面,她对立夫充满激情,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和激情都献给立夫。但木兰毕竟是“道家之女”,姚的道家学说深深影响了木兰。道家哲学中迎合事物自然规律的思想对木兰影响很大。而不是相信命运,她可以从客观的高度俯视这个世界,包括自己的感受。作者写道:“旧社会的礼教没有被打破。木兰从未怀疑过要娶孙亚。她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但是春天来了,她想念立夫的感情,感到一种强烈的悲哀。”但即便如此,木兰还是遵从了古代的婚姻制度。这并不是要说明作者陈腐的封建思想,而是从人类最脆弱的感情角度来阐明他的庄子哲学。所谓“大声音少,无音乐”。对待爱情,就是虽然有爱,但不一定要占有。当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但木兰做到了。
老子曾说:“昔善为土,精微而神秘,深而不可知,夫才不可知,故强为此,若涉川冬;还是那句话,如果是邻居;哎;如果是客人;三个晚上,如果冰会被释放;敦喜,若简;旷Xi,如果是山谷;混,如果是浑浊的;三英里,如果它教;嘿,如果没有尽头。谁能浊静?谁能做到沉稳有活力?用这种方式保护的人,并不想获利。夫不利,可掩而变新。”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道之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品质:谨慎、警惕、认真、整合、朴素、开放、深刻、冷静、优雅。一个道之人可以在骚动中进入静止的状态,在沉默中表现出省略。花木兰不是一个开明的人,但她的人格具有开明的人应有的品质。在结婚这件事上,她一直保持着谨慎、警觉和严肃的态度。她心里一直放不下立夫,直到成了她姐夫。在伦理的约束下,她依然关心他,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关心。木兰关心他的精神状态,渴望与立夫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在杭州的停留最能体现木兰的思想。立夫的观点使她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是孙亚不能给她的,但是木兰选择孙亚是完全正确的。孙亚不是一个能在精神上激励木兰的人,但在生活中,孙亚和木兰是和谐的。木兰天性浪漫,追求生活中的利益。更恰当的说,她是以道家融入自然的姿态享受生活。她对食物和山川的热爱使她和孙亚的家庭生活很幸福。在婆家的严肃气氛下,孙亚对木兰来说是天然的盟友,有自己这样的丈夫陪伴,下馆子,游山玩水,上戏院,看电影,是缓和与公婆关系的有力药方。
生活的情趣成就了木兰,但在处理家事上,木兰的一些思想却透露出她所处时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花木兰不跟老公抢妾,甚至还想帮他主动抢妾。这个想法在她生完孩子后就出现了。这种表达她尊严的方式违背了她的中心思想。她的生活被隐藏的道家思想所主导,但在这里擦出火花的正统儒家思想却是一种守护思想,这是一个矛盾。但是当事情不能由木兰控制的时候,孙亚的姨太太就成了泡影。杭州的生活让木兰放弃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试图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来达到内心的满足。当木兰摆脱了精致的衣服和食物后,她仍然迷恋自己的身体,羡慕自己。她并不觉得时间加深了她作为女人的生理年龄的艰辛,但是孙亚的风流韵事又使她警觉起来。她处理得巧妙而从容,像外交官处理国事一样得体,充分展现了她豁达的一面。道家的列子曾说:“春夏在先,秋冬在后,四季之序也,万物化为物,萌区之形,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庄子也说:“物生而动,若忽动而不变,则时间不足。”大致说明一下大意,两人都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四季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姚木兰对此很熟悉。四季更替,世界上最明显的就是衰老。所以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并没有刻意忽略年龄的变化。正是通过年龄的变化,她展现了一个成熟人的素养和智慧,从而让对手知道了其中的艰难。列子?田瑞文章提到:“恒常者,无时不生,不变,阴阳,四时也。”“此已转死,天地移近,已无救。域感是什么?”一句话很奇妙,运动是普遍的、连续的,整个运动过程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连续过程。这是姚木兰问他的对手的问题。没有人能抗拒时间运动的无常,姚木兰不行,你不行,我们所有人都不行。
姚木兰的命运也证明了体育的无常。她热爱自然,热爱国家,热爱家庭,但是木兰并没有完整准确地回答他们的立场。可以提供答案以提供答案背景。姚木兰生活的时代给了她一个机会。中国的时代背景是动荡不安的。木兰在这段不安的时期失去了女儿阿满,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感受。她也很混乱。丧子之痛让她明白了人生的不完整。她还没来得及理解,抗日战争就爆发了,那是全民族的痛。面对步步进逼的侵略者,木兰已经进入了生活。人生中的第二次逃亡,让她在明白日本人的残忍时,勇敢地面对和反抗,也让她思考幸福的意义。当她无法前进的时候,她依然像母亲一样,尽力带好每一个可以前进的生命。姚木兰是善良的。可以说,她提不出大而鲜明的方针政策。可以说,她现在不能理解更多的科学领导,但她心里一定知道老子的话:“世上有道,不过是废道。郊区无军马生,祸大过不满;怪就怪在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知足常乐就够了。”老子论述了国家政治和战争的根源,指出这一切都是贪婪造成的。只有知足才能让我们心满意足,摆脱贪婪。生活经历让她明白,这场灾难性的战争是侵略者的贪婪造成的,贪婪者必死。她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毅然走向光明。
二,对姚莫愁的简要分析
《老子》第二十二章指出:“宋全,柱直,洼满,美新,得少,惑多。是基于圣人为天下抓一,不见自己,所以明了;不证自明,所以显而易见;不自割,有功德;不自满,所以长;夫才不争,天下不能与他争。古代所谓的‘屈全’是虚的吗?以诚回报。”老子的这段话是莫愁性格的最好注脚。
姚莫愁是姚家的二女儿。同她姐姐姚木兰相比,莫愁像一张弓,一动不动,而木兰像一支箭,一动不动。弓和箭很协调。姐妹俩从来没有争论过什么,但是到了结婚的时候,莫愁就成了箭。第一次见到立夫时,姚木兰更加激动,莫愁的心也激动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木兰和立夫谈得很起劲,渴望更密切更深入的交流,而莫愁是个旁观者,默默地密切注视着立夫。可以说,她对立夫是满意的。姚先生邀请立夫一家住在姚家之后,莫愁用实际行动给立夫的母亲看。莫愁主动帮立夫熨衣服,表现出女性的温柔体贴。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莫愁熨衣服的时候,她心里的小小表情泄露了秘密。当她想表现自己,催促立夫擦鞋的时候,她的聪明让人感到失望,也暴露了她的内心。同莫愁和立夫、木兰和孙亚的结合相比,莫愁用自己的无声动作和立夫交流,木兰和孙亚用语言交流。结婚后,立夫觉得自己慢慢变了样:“后来立夫又明白了一件不寻常的事,莫愁就像一条水母,粘在他身上,把他包围起来,柔软而灵活地适应他的愿望和奇想,保护他不受外界的影响。莫愁无限的耐心,无限的适应力,无限的无私,使他动摇,他的舒适和幸福就是她的法则。他觉得这个女人仿佛把自己的一切都押在他和他的未来上了。”
立夫对莫愁的总结不难看出:莫愁把命运寄托在丈夫身上,对她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丈夫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范围内,她是一把软尺,可进可退,也是一只富有弹性的水母,而且她的性格特征符合老子的“曲线是Xi,柱是直的,郁是盈,我们是新的,得到的少。”
立夫是从丈夫的角度评价莫愁做妻子的,而莫愁在给红玉的忠告中是从女人的角度评价莫愁做女人的:“多吃粥和菜。我们的根在膀胱,而男人的根在更高的心脏、肺和肝脏,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女人必须吃更多的蔬菜,男人必须吃更多的肉。但是阴阳法则不仅仅是物质的,它们也是精神的。男人有他们的工作,女人有他们的工作。读书太多对我们不好,所有的东西都进入大脑,我们就会阴虚。地为阴,地为女人,脚踏实地,我们女人离不开养儿防老的工作,离不开养儿防老的工作,离不开养儿防老的工作。 最好读一点历史和诗歌,这没问题,但我们不能太认真,否则我们读得越多,我们就越远离日常生活。当你生病时,我会建议你放弃阅读,去做些编织工作,这对女人有好处。 莫愁的话表明了她作为女人的态度。她是真实的,考虑现实生活。在她看来,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莫愁适合做道士的“女儿”。她做人的原则,她采取的战略战术,可以从老子的这段话中读出:“想要的,就要坚持;“要想弱,就要强;如果你想永远浪费它,你会想抓住将被盘活的资金。你弱弱强是必然的,鱼无法取悦于元。实兵器不可示人。”
结束语
林语堂通过花木兰的形象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表明了他对老庄哲学的推崇和理解。道教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中国人的精神、性格和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京华烟云》中的人物所体现的道家思想是这种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的缩影。道家的法与自然的哲学在花木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塑造了花木兰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命运。
《京华烟云》内容深刻,感情真实自然,性格典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髓,他的艺术成就是一种法与自然的艺术魅力,即“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给人以隽永、飘逸、含蓄的韵味。
参考资料:
【1】林语堂。振作的时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宁。评这部白话道学名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5。
[3]陈鼓应。老子的诠释与评价。上海:中华书局,1987。
[4]金宏达。林语堂作品赏析。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