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题分析方法总结(7分)
如何阅读小说(文体知识3)
作者:马利亚小说,一种文学体裁,注重刻画人物,通过故事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的刻画是中心。小说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读小说要从三个要素入手,这样才能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1)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主要包括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我们要把握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人物。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了解他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比如在《故乡》中,润土的形象发生了变化:我第一次见到润土时,他“紫红色,圆脸,戴着一顶小毡帽,脖子上戴着一个亮银色的项圈”。当“我”20年后回到家乡,再次见到润土时,他那“紫色的圆脸”已经变成了灰黄色,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头上戴着一顶破旧的毡帽,身上只有一件很薄的棉衣,浑身上下。那只手不是我记忆中那只又红又圆的手。但它又厚又笨又裂,像松树皮一样。”润土面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旧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状。通过分析润土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分析他思想性格的变化,并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在分析一个人物的语言时,要抓住最能表达他性格的语言。比如《孔乙己》一文中,孔夷说他给过孩子茴香豆:“不多,我也不多。”“怎么样哉?不多。”这种只有孔夷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那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善良的个性。再比如《变色龙》里的“我要给那些让狗满街跑的人点颜色看看”“这只小狗还不错……它真聪明……一口就咬了这家伙的手指”等等。听到他说的话,看到他,拉尔夫谄媚地欺上瞒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奴才形象暴露无遗。
心理描写是作家展现人物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和理想的重要手段。如《最后一课》,小法语听到这最后一课时的内心独白:“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写不出作文!我再也学不会法语了!够了吗?以前学习不努力,逃课找鸟巢去萨尔河上滑冰了...想到这些我是多么后悔啊……”而下面哈默尔先生让他背书的心理活动,则表现了小弗兰对自己之前的幼稚、贪玩、厌学的自责与自责,以及他“普通话失而复得”的精神境界,以及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使他成为一个人物。
(2)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有些作品前面是序言,后面是结尾。一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意境,有的有完整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但无论剧情如何安排,剧情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抓住这一点,再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就能把握住人物性格。把握好小说的情节,小说的层次结构就会清晰明了,作家构思和布局的匠心也就容易把握了。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是为了说明故事的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心情,渲染气氛。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我们应该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心理描写是作家展现人物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和理想的重要手段。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利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比如《最后一课》中,人们看了公告牌,写了普鲁士士兵的习题,目的是说明背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小说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再比如《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描写了沙皇俄国警察统治下的恐怖和死气沉沉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在烈日暴雨下,对烈日暴雨沙尘的描写也渲染了人物的活动环境,表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