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北京的云》这本书的内容,不是电视版的?

165438+10月20日,电视剧《北京的云》在央视上演大结局。

人们对电视剧褒贬不一,但同名电视剧的播出至少让《北京的云》这本书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对于《北京的云》,不清楚是幸还是悲。

原著的魅力在哪里?

著名电视剧的改编可能是这两年最被骂的文化现象之一。因为这类电视剧无一例外地与原著严重脱节。从老舍的《我的一生》,到曲波的《林元》,再到现在的《京华烟云》,很多剧除了同名之外,基本上没有保留原著的意图。当代导演总在犯两个错误:在艺术上没有自己的想法,坚信英雄必须有美女相伴,爱情必须是三角关系,情节必须跌宕起伏,才能让人喜欢。《北京的云》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一个女人不离婚,不自杀,观众会看吗?”同时,他们在艺术上很聪明,坚信自己比老舍和林语堂更伟大。这也符合“适应”的含义:大刀阔斧的改变,然后再补上新的东西。

电视版的《北京的云》和原著有很多不同,主要问题是所谓的“味道没了”。时间上,30多年的剧情被压缩到10多年,据说是为了增强矛盾冲突,提高戏剧性。但令人怀疑的是,真实意图很可能是赵薇演不了中年妇女,而且就算演得了,也未必有人喜欢看,因为年轻女孩和有魅力的少妇总是比40多岁的大龄女人更吸引眼球,《京华烟云》原著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史诗般的宏大。三大家族经历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涉及清朝覆灭、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北洋军阀远征、抗日战争爆发等历史事件,在小说中浓缩了这样跌宕起伏的社会变迁,所以有人称之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清明上河图”。但是缺少的意境更多。林语堂原本奉行“儒道结合”的态度。后来他的女儿林茹思也写道,《北京的云》最大的好处在于它的哲学意义。林语堂站在儒家文化的立场上肯定莫愁、孔立夫、傅先生,一开始就称木兰为“道家之女”。他希望用这种儒道结合的思想境界来书写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京华烟云》的重点不是爱情纠葛,而是文化意境。这样的态度是电视剧导演不感兴趣的。

图案和意境模仿《红楼梦》。

此时重温林语堂版《京华烟云》,恐怕别有一番风味。许多中国作家以英语好而闻名,林语堂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当时英语好的文人,大多痴迷中国文化。说得过分一点,辜鸿铭用一个茶壶两个茶碗的比喻来支持一夫多妻制,而温婉一点的林语堂也在艺术上推崇《红楼梦》。1936期间,林语堂在美国生活时,原本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可能对《红楼梦》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妥协,林语堂干脆用英文写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作品,就是MomentinPeking(曾经翻译成北京的瞬间,现在翻译成北京的瞬间)。由于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红楼梦》,一些评论家对这种写作方式颇有微词,认为这种文案算不了什么。但应该认为林语堂指的是《红楼梦》。如果中国现当代作家都抄《红楼梦》,恐怕没几个能写得好的,也没几个能比林语堂译得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林语堂的艺术水平是不应该被质疑的。

《北京的云》写于1939,英文版70万字,分3卷***45次。出版后卖了5万册,很受欢迎。还被《时代》周刊誉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林语堂最好的朋友赛珍珠也高度评价《北京的云》,她甚至推荐林语堂获得诺贝尔奖。她说:“是现实的,不以真实为耻。它文笔优美,严肃开朗,能对古今中国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林语堂最终没有获奖,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与赛珍珠决裂。这是后话。

林语堂先生

北京云的平移风暴

林语堂本人希望《北京的云》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延续在海外的影响力。在译者的选择上,林语堂曾经对郁达夫评价很高,“精通英语,精通汉语,而且老于此道,达夫的著作中没有假的现代欧化句子”。不幸的是,郁达夫在开始做一些翻译后,在苏门答腊被杀害了。直到1941才出现了《瞬间京华》的第一个完整译本,但林语堂对这个版本并不满意,他还警告:“奉劝国内作家不要轻易翻译。”

1977年,台湾省出版了《张振宇》的译本,名称改为《京华烟云》。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也传播了张振宇《京华烟云》的译本。但在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郁达夫之子于飞翻译的版本,这次改名为《速成京》。然而,此时,《北京烟》的译名已被广泛接受。提起林语堂的代表作,普通读者还是习惯性地称之为《北京的烟》。

这种用英语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写作方法,给后期翻译和读者接受带来了一些麻烦。总有人猜测,如果林语堂直接用中文写作,他的艺术性可能会更完美。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缺陷。但也可以推测,如果原版是中文,那么翻译成英文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海外反响。翻译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林语堂给中国的读者留下了遗憾。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北京的云》就是由英文翻译成中文,再由中文改编而成的。而且电视剧改编和原著差别太大。就算是看完电视剧,找本书再读一遍,也不能算是原汤。

评《花木兰》

姚木兰的儒道兼容观

如果说宝钗是封建社会儒家的理想女性,那么花木兰就是玉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结合的理想女性,是玉堂先生在《红楼梦》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完美女性。她兼容了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遥思想。

由于受到温柔善良的母亲的传统教育,木兰节俭、勤劳、端庄、谦恭、谦让、顺从,善于管理家务。她和宝钗一样,是儒家女子教育的一个理想:守妇道,即使才华和智慧远超哥哥和丈夫,也只在女人的位置上影响男人;以宝钗之德,她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具有世俗的生存智慧。当然,在这种生存的世俗智慧中,木兰的妹妹莫愁更差。而花木兰的自由和梦想,青春和爱情都远远抛在后面,这也是为什么玉堂先生说“如果你是女儿,你一定是花木兰!”原因。

由于无忧无虑的父亲道家自由思想的影响,木兰可以不受礼法束缚,自由健康地生活和成长:她有一双天足,不缠足;会吹口哨,会唱京剧,会收藏鉴赏古董;我接受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不相信女生要守规矩,男生要坏,男女要平等。正是因为她自由热情的天性,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使得木兰的人格和人性非常健康美好。她同曼妮和暗香有纯洁热烈的女性友谊,同立夫有超越友谊的真挚美好的感情,同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孩子有深厚的感情,同孙亚有和谐幸福的婚姻,感情和命运都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与《红楼梦》众多女性悲剧之一的宝钗相比,花木兰无疑要完美得多。宝钗虽然性格比较完美,有亲情有友情,但是太傻藏不住,婚姻不幸因为一场意外。当然,宝钗的婚姻不幸是因为自然因素,但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宝钗真的很不幸。

至于花木兰和孔立夫的感情纠葛,花木兰应该无怨无悔。没有别的,只有他们婚后的幸福生活和他们一生的相互理解和帮助。木兰和立夫之间有一段甜蜜、陶醉、幸福的爱情,但他们各自的婚姻,正如傅先生的五行命运所预言的那样,是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男女婚姻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合作的学问。如果生命形式搭配得好,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木兰的金命和荪亚的水命相配,莫愁的俗世和立夫的木命相配,相得益彰,是美满的婚姻。况且木兰和立夫还能相知相扶终生。有什么可惜的?

虽然一个立夫抵得上三个孙亚,木兰自己的才能也远胜于孙亚,木兰还是有智慧把她和孙亚的婚姻经营得很漂亮,把她和立夫的感情经营得很生动。相对于近代女性事业和婚姻的无数困惑,《花木兰》无疑是一个理想。木兰思想自由,意志坚定,坚强,在关键时刻有着巨大的智慧和勇气。在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她机智地救出了立夫。木兰一丝不苟,深谋远虑。在家庭理财规划上,她量入为出,精打细算,擅长理财和投资。所以,在当今社会,花木兰的事业一定会是绿色的,永恒的。但不管花木兰的事业有多红火,回到家庭和婚姻中,她依然是她的妻子、母亲和女儿。因为花木兰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真挚的热爱和理想,虽然儒家的世俗论使她精通人情世故,生存智慧优于他人,但道家的逍遥思想却能使她超越世俗的生存智慧,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也就是说,生存的人情世故只是木兰适应社会的一种必须。指向花木兰的思想感情是花木兰的追求和理想,她的婚姻家庭爱情才是真正有目的性的东西。

纵观花木兰的一生,她勇敢坚强,才华横溢,对人友好,豁达热情,知心真诚,洒脱自然,贫穷不变,苦中有甜。她晚上去司令部,勇敢地救了立夫。失去心爱的女儿,坚强的活下去;尤其是最终使花木兰成为经久不衰、勇敢伟大的抗日人物之一的两次升华,使花木兰密切关注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从而成为一个全新的时代女性。

因此,从薛宝钗的儒家女性生存智慧到姚木兰的超然的个人生存智慧和对民族情怀的超越,中国女性经历了一个从守旧的个人生存智慧到追求个人情怀再到关注民族的过程。如果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今天男女平等的将是我们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女性生存智慧、婚姻家庭、思想感情的研究和表达,可以用什么样的形象来解释?那肯定是另一位大师的责任,但作者对这样一位大师的出现充满了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