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蓝皮书的主要内容

经济仍处较快增长区间但09年可能是U形发展

《城市蓝皮书》指出,总体上,2009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由于中国经济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外汇储备,市场空间广阔,发展动力强劲,且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所以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

但是蓝皮书也指出,2009年城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将更加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消化规模巨大的房地产存量和制造业库存,充分淘汰过剩产能和恢复民间资本活力都需要时间,城市经济发展将经历一个相对艰难的“U”形调整过程。但总体说来,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微弱增长,中国城市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区域均衡态势增强

蓝皮书称,2009年城市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是,城市间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步伐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加速推进,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据悉,2009年,国家发改委将抓紧制定成渝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报批和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充分发挥城市密集区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蓝皮书认为,在此基础上,中国城市密集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较强的创新能力、密集的人口以及具有强大购买力的消费市场,成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的中坚力量,它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引擎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未来挑战依然较大

蓝皮书也指出,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信贷市场紧缩和需求下降等困境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外部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城市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外贸出口下滑、工业增长放缓、消费拉动乏力、就业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与挑战。

蓝皮书建议,在政策方面,尽管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遏制下滑、稳定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必须把短期启动和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在需求层面,要通过转变城市化模式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切实启动内需,增加最终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供给层面,要突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惠民生”的有机结合。

开启新一轮城市化浪潮

蓝皮书认为中国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将开启。

蓝皮书显示,此次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政府再度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在未来两年多时间内投入4万亿元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其中相当部分被投向了城市化建设,投资规模及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相继出台。

因此蓝皮书认为,可以预见,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及产业振兴计划将开启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教授在演讲中表示:我国存在城乡不协调的情况。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比较高,城乡收入比是3.31。假如考虑到可比性的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4—6倍左右。2000年城乡收入差距只有2.79。从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来看,去年城镇地区达到59.3台,比农村地区高10倍左右。

城镇化率达45.7%

近年来,我国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城市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城市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

《城市蓝皮书》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由2007年的繁荣顶峰转入2008年以来持续地增长下滑。经济调整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发展所积累的一系列问题、矛盾、冲突被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长期被推崇赞许的“中国模式”也受到了多方质疑。中国城市发展或就此停滞失色、或涅盘重生,都有赖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和重构。

低碳城市将引领未来城建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定实施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治理力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城市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应尽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低碳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