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方法的著名例子
问题描述:
请给我举个例子。
分析:
论唐代中外僧人海上求法的热潮
-
作者:张静[2001-7-6 9:31:23]
一个
唐朝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非常强大,在宗教上也发展迅速。虔诚的僧人漂洋过海弘扬佛教,他们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和卓越的文化成就,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唐朝通往印度的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从长安经甘肃、新疆、中亚到北印度的西行路线,是汉代以来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另一个是唐初经由尼泊尔通往印度的中印藏路的开通。海路是从广州和交趾(越南河内附近)经南海到印度。随着唐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上贸易的繁荣,自高宗以来,大多数去印度求学的高僧都依附在海上的船只上。“佛道是长远的,苦尽甘来,劫才可得。”(注:《宋高僧传》,卷11,247页,中华书局,1987。到了唐代,虔诚的信徒们冒着重重困难,分批前往乌天竺朝拜圣地,足迹遍布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大唐西域求法》一书记载,当时由海路赴印的僧人有数十人,包括并州常@ ①及其弟子,益州明远、义郎、、、会宁、洛阳檀润、、智弘、荆州檀光、道林、慧明、五行、法真、成武。公元671年(高宗咸亨二年),易经和弟子邢珊乘坐波斯船从广州南下,游历了30多个国家。他们于公元695年(郑圣元年)回到唐朝。易经在斯里兰卡(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南)期间,其他僧人如顾臻、怀耶、道弘、法朗等从广州乘船到斯里兰卡,帮助易经翻译经书。易经回国后,惠日羡慕易经西行的壮举,乘船去印度拜见梵天。唐朝的时候,有和尚飘洋过海到日本传法。法门高僧鉴真因日本高僧荣睿等人的恳求,漂洋过海到日本弘法,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唐代佛教的兴盛吸引了亚洲各国的僧人,朝鲜、日本、斯里兰卡等国的僧人从海上来的络绎不绝。有许多不同国籍的僧侣活跃在唐朝的土地上。永辉六年(655年),中天竺的萨马那那提带着500多荚、1500多卷佛经抵达长安,奉命在吉昂吉译经。开元七年,南印度高僧金刚智及其弟子经海路抵达广州,被迎至长安弘传瑜伽密宗。还有北印度萨满的智慧(像梵天的名字)。听说中国五台山有个文殊菩萨,就用锡指了指东边。当我在广州附近时,船被大风吹了回来。他重修巨轮,终于在建中二年(公元781)抵达番禺。唐都长安的寺院里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入唐的日本佛教高僧任远在京结识了天竺、日本、新罗、狮子(今斯里兰卡)等国的高僧(注:《大唐芙蓉记》第三卷第1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唐朝很多城市和宗教圣地都有外来僧人居住,还有很多以国为名的寺庙,如新罗寺、天竺寺等。
杭州的天柱寺是世界著名的寺庙。
隋唐时期,中国与邻国朝鲜和日本的关系非常密切。唐朝有大量两国僧人前来求学,其中大部分来自朝鲜。据严耕望《唐朝在新罗的学生和弟子》(引自严耕望《唐史研究丛书》)一文统计,新罗有法定人数可考的唐僧达130余人,实际人数远大于这个数字。在唐代的小说、笔记、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新罗高僧和高丽高僧的记载,“高丽高僧”甚至被用作讽喻。在唐代官场,左太称右太为“韩僧”。“都说隋、汉僧开得快,却不愿叹息,饮食受@ ③影响。笑在手心,他在北京有什么好弹劾的,工资也一样。”(注:《太平广记》(卷254),文章《关于台湾帝国史》,第1973页,中华书局,年份1961。)新罗高僧多由海路来唐,弃船登岸于扬州、邓州、滁州等地,这一带聚集了不少新罗高僧。九华山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与这些新罗僧人关系密切。新罗太子金到池阳九子山(今安徽九华山)修行苦行,被当地百姓尊为藏菩萨,并为他建了一座寺庙。“新罗僧人闻知,率是渡海相求,弟子甚多。”(注:《宋高僧传》卷二十,第516页,中华书局1987。)九华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宗教圣地。
日本土古王朝时期,摄政王圣德太子大力提倡佛教。608年,派遣高翔等四僧,如Mí n @ ④、庆安、银辉、光启等,前往求法。后来凌云和慧云来学佛。隋唐时期,日本僧人来中国的络绎不绝,包括傅亮、直藏、道慈、道昭、同治、直达、宣f·m·ⓛng @⑤等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八大流派”——最清、空海、圆仁、圆宝、长啸、圆游、智慧和宗瑞。他们寻求大量经书和文物回国,为日本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唐代寻传佛教的热潮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它与佛教在中国和亚洲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印度佛教在7、8世纪达到顶峰,在南亚和东南亚广泛传播,信徒越来越多。在中国,佛教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寺庙多,僧尼多,佛教在各行各业广泛传播。然而,佛教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一方面,由于翻译问题,魏晋以来引进的许多佛经含义混乱,漏洞百出,在佛教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另一方面,一些萨满无视戒律,丑闻缠身。为了传播佛法,萨满玄奘在贞观年间慷慨西行,到佛国求“真经”。其他萨满也纷纷效仿,西行求教。唐初,中国各教派逐渐形成并向周边国家传播,对朝鲜、日本等国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僧人。
其次,唐代的政治军事实力和经济文化繁荣为僧人的宗教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唐朝的中国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帝国之一,与亚洲各国的外交往来频繁。朝鲜和府南(今湄公河三角洲)都是它的属国,它的势力范围远至中亚,整个亚洲地区都受它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正如易经所说,“一个鸡贵象尊的国家,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国家。玉龄故里金林,投城。”(注:《南海归国传》,卷1,第22页,中华书局1995。玄奘从印度归来后,上表说“闻疾风者,建天池而不远;龙船骑士在江浪中涉水并不难。陛下自持干符,四海皆清,德隆九区,仁北八区,春范艳京南,胜威镇青脊。所以,酋长易蓉,每当看到云翔之鸟从东方飞来,他都犹豫要不要送它到乡下去,他都向它鞠躬致敬。其实玄奘是圆的方的,他也是家长。他既然倚仗天威,到那里也不难。”(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6卷,第126页,中华书局1983。)
再者,亚洲海上贸易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唐代,为佛法在海上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唐初,海上运输已有一定规模,开元时期更为发达。中国南部沿海的泉州、杭州、广州、扬州等外贸城市发展迅速,扬州已超过洛阳、长安,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与周边国家的海上贸易规模逐渐超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通运输空前发达。亚洲国家的香料、药材、辣椒源源不断地通过海路进口,而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出口到很多国家,尤其是瓷器,在海外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现代考古学家已经在日本、朝鲜、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伊朗、伊拉克和非洲的许多地方挖掘出唐代生产的瓷器。中国与* * *地区的经济交流前所未有。扬州和广州居住着大量的波斯商人,波斯人和大食人在其他城市做生意。沿海城市驻有南海舰、波斯舰、狮子舰、交趾舰、昆仑舰、西域舰和日本舰。公元748年,唐朝的大和尚鉴真第五次带着他的弟子去日本。结果在一场暴风雨中被漂流到海南岛,又回到了北方的广州。他看到附近的河里停满了婆罗门、波斯、昆仑等国的船只,不计其数(注:唐朝大和尚东渡记,第74页,中华书局1979。)。商业和海上贸易的繁荣,造船和航海的进步,为各国僧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三
求法僧不畏艰难险阻,不远万里传播佛法,为亚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求法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唐代佛教的发展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和梵蒂冈的僧侣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经典,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翻译活动,为唐代各教派的建立和佛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易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印度留学多年,带回近400本梵文书籍回国,并组织翻译活动。他与晋代法显、唐代玄奘并称为三大求法僧,成就斐然。慧日是另一位著名的求法僧。回国后着力弘扬净土宗佛法,被封为“三藏”,为净土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唐代佛教的发展中,来华的印度僧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玄宗时期,“开元三大家”(须弥陀佛、金刚治、不空)相继来到长安,中国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密宗。开元四年,中印僧人须弥陀佛(Subhakara simha)初抵长安,开始正式传授密教。四年后,南印度高僧金刚智及其弟子来到中国大洪密宗,金刚智被尊为唐朝佛教名师。空知王死后,奉朝廷之命,带领37名弟子登上昆仑船出发,前往狮国送国书,学习密教。几年后,不空带着大量佛经和狮王国献给唐朝的礼物回到长安,受到两京地区朝野人士的广泛推崇。
求法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漂洋过海来求法的僧人把中国佛教的各种门派介绍给东方邻国,达摩、华严、法家、密宗、天台等在新罗、日本等国迅速发展。宗教的传播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来华求法的僧人在中国学习多年,全面学习了中国先进文化,回国后对自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日本僧人空海回国后,参照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并成立了“杂技派”,向中国传授各种技艺。唐代高僧鉴真不仅成为日本法家的创始人,而且对奈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日本的佛教、建筑、医学、木雕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在印度留学的佛教僧侣不怕牺牲,努力工作,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求法的和尚也是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探索者。他们远涉广州、胶东或扬州,足迹遍及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日本、朝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饥饿、海浪的威胁、贼兽的祸害,大多数漂洋过海来求法的僧人都没能回到家乡。并州高僧常@ ①和弟子“吉远西,礼如圣物如来”年底从江表到罗玉(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再乘船到印度。索未解,苍伯忽起,常@ ①与弟子同死(注:《大唐西域求法大僧传》第565438号)。)。唐僧智安、窥冲、木叉提坡、智行、大乘灯、彼岸、谭闰、易慧、武行、法正、成武,都在求法途中,在异乡病逝。唐代著名的求法高僧易经,慷慨地写下诗句,“我做了几万件事,满腹心事。”那个老师六尺身材,一个人走了五天。”他还说,“将军可以当师长,但人的志气不能变。如果你珍惜短暂的生命,你就不能祈求它。”(注:《大唐西域大僧求法传》第151卷,中华书局1988。)
鲁迅先生高度赞扬了这些佛教高僧的精神:“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为民除害、舍身求法的人...虽然它是帝王家谱的所谓“官方历史”,但它往往不能掩盖他们的荣耀。这是中国的脊梁。”(注:《鲁迅选集》第四卷,《桀桀亭随笔》,第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一碗千饭,独游万里”,僧人以四海为家,尝尽人间悲欢。
与郑和下西洋不同,求法的僧人没有国库的大力支持,也没有强大的舰队作为后盾,只是怀着为法献身的勇气踏上了漫长而艰险的征途。在漫长的求法旅途中,他们深入细致地研究各国文化,广泛考察各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如易经《大唐西域求法大和尚传》、《南海归内法传》、《新罗高僧慧朝五天竺国传》、《日本真人袁凯《大唐大和尚东去传》、《任远大唐之行》等。游历佛国的唐僧在印度留学多年后,对五天竺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受到了南亚和东南亚许多君主的尊敬,与各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
佛教僧侣的航海活动不仅加深了中国人对南亚和东南亚的了解,而且对中外交通的发展和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元1405年,易经留学印度数百年后,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明朝船队,踏上了一次伟大的航行。他们跟随唐代海上佛教高僧的足迹,南下东南亚、南亚,继续航行到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进行访问和贸易,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海上壮举。
编辑肖波。
关于未存储在字体中的单词的注释:
@ ①原话是“敏感下添心”
@ ②原字是繁体字。
@ ③原词是贝友嘉信。
@ (4)原文是日落时的加韦恩。
@ ⑤原词是日友方嘉。
(原发表于江苏社会科学1999第4期,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史系讲师,历史学硕士)。